簡介 姚喜艷,女,白族,現(xiàn)年70歲,雖然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農(nóng)村婦女,卻在迪慶州香格里拉市金江鎮(zhèn)興隆村家喻戶曉,被大家親切的尊稱為姚奶奶。以她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姚家人”,以“擁軍 愛軍”的樸實行動傳承著偉大的“紅色基因”,用生活中平平凡凡的小事,詮釋著“姚家人”的優(yōu)良家風,深受鄰里和社會的好評。 紅色基因 代代相傳 1936年,姚喜艷的爺爺姚杰勛時年56歲,是一名奔走在茶馬古道南段的“馬鍋頭”,往來于云南與西藏,運送鹽、糖、茶葉等物資。當年4月,姚杰勛的馬隊途經(jīng)鶴慶,恰逢紅二、六軍團占領了鶴慶縣城。一時間,鶴慶縣城到處是紅軍隊伍,受困于縣城的姚杰勛及其馬隊被紅軍包圍,并帶到了一個騎著高頭大馬的將軍面前。沒等將軍開口,心里一直窩著火的姚杰勛就開始“發(fā)飆”嚷嚷,令他沒想到的是,這位紅軍將領非但不生氣,反而面帶微笑說地:“別誤會,大哥,我們是紅軍,不是土匪。”后來,姚杰勛他才得知這位紅軍將領就是紅二、六軍團總指揮賀龍。不打不相識,兩人就此一見如故,當時的姚杰勛比賀龍年長8歲,賀龍總是親切地叫他“大哥”。通過交談,姚杰勛了解到紅軍是人民的隊伍,專門為老百姓打天下,愛護老百姓、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他深受紅軍感動,就這樣自覺主動地為紅軍當起了向導。當時,為阻截紅軍渡過金沙江,蔣介石多次電令毀壞、沉匿金沙江畔所有渡江船筏,紅軍渡江遇到了極大困難。姚杰勛常年行走在沿江一線,熟知渡口、船工的基本情況,便積極參與到尋找渡江船筏和渡口的工作中,發(fā)動鄉(xiāng)親們幫助紅軍渡江。在紅軍勝利渡江后,姚杰勛又邀請賀龍等人來到了神龍姚家村(現(xiàn)興隆村三組),在自家的院里建立了臨時指揮部。在姚杰勛的動員宣傳下,興隆村的百姓都接受紅軍,家家戶戶住滿紅軍,疲憊的紅軍戰(zhàn)士們得到了休整,傷病員得到了當?shù)夭菟庒t(yī)生的救治,村里婦女們還為紅軍打草鞋、補衣裳,“姚家院子”就是物資中轉站,他把囤積的糖、茶、鹽等物資都悉數(shù)捐獻給了紅軍,而軍紀嚴明的紅軍則堅決留下了物資所需的銀圓,絕不白要,家家戶戶如此。離開時,紅軍戰(zhàn)士還放下一些糧食,并把住過的院落打掃得干干凈凈。臨行前,賀龍還送給姚杰勛紅綏槍槍頭、酒葫蘆、馬燈等若干物件和兩份文件,一份是委任狀(大意):委任開明紳士姚杰勛為中甸縣教育委員;另一份為證明(大意):解放后予以寬待。 姚家后代姚奶奶不是這段故事的親歷者,但她用自己樸實的行動,把從父輩那里傳承到的寶貴記憶,一代代傳承下去。改革開放后隨著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興隆村很多人都把老房子銷毀,取而代之的是現(xiàn)代化的磚房,但姚喜艷家卻一直守著紅軍住過的老屋,始終舍不得損毀重建,因為這里見證著她爺爺姚杰勛與紅軍結下的一段不解之緣。現(xiàn)在姚家后人至今仍住在這里,老房子已經(jīng)有100多年的歷史了,只是把當年賀龍元帥住過的幾間房改成了陳列室,宅內陳列了玲瑯滿目的賀龍、任弼時、關向應、肖克、王震等紅軍將領們用過的生活用具,宿營用床和軍用物品,還有姚家祖輩們?yōu)榱顺掷m(xù)紀念紅軍先烈們而專門設立的紅軍先烈敬拜堂。現(xiàn)在,“姚家大院”作為紅色教育基地,姚奶奶不知對多少人講過她家與賀龍將軍的故事。每次面對前來參觀的人群,姚奶奶總是激動的說:“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shù)革命先烈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必須百倍珍惜,時刻銘記”。姚奶奶雖然已經(jīng)70歲了,但每天她都要認真清理自己家里一屋子的陳列品,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古稀之年的老人家身體力行默默守護者那座洋溢著“紅色”記憶的姚家大院,給一代又一代人講述長征故事,傳承著長征精神。 身體力行 弘揚良好家風 姚奶奶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nóng)村婦女,卻用自己嬌小的身軀撐起了整個家。姚奶奶有四個孩子,在她那個年代,生活條件是極其艱苦的,更何況要供四個孩子讀書。但樂觀向上、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一直是姚奶奶的“代名詞”。她總說“再苦再累也不能耽誤了孩子的未來”,她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平時生活中不管多苦,展現(xiàn)在大家面前的,總是一臉笑容、樂觀豁達。正因為她陽光、樂觀的態(tài)度感染了周邊的人,大家都說,姚奶奶始終給大家傳遞是正能量,展現(xiàn)的是樂觀、積極、向上的生活和工作態(tài)度。為了掙錢供四個孩子讀書,她和丈夫每天早出晚歸辛苦勞作,種地、養(yǎng)豬、賣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無怨無悔,用農(nóng)村人的勤勞、努力和奮斗撫養(yǎng)著子女成長成才。姚奶奶沒念過多少書,卻格外看重子女的教育。她總說:“做人要老實,要積極上進,要敢于吃苦,要懂得感恩,要傳承好老一輩的紅色基因”。言簡意賅,卻寓意深遠,久而久之就變成了“姚家家訓”,代代相傳。姚奶奶用自己樸實的愛深深影響著下一代,四個孩子也不負眾望,事業(yè)有成,家庭幸福美滿,成為了大家眼中的“模范家庭”,老人全力支持子女工作,子女勤奮上進、悉心孝敬老人,受到鄰里的高度贊揚。 姚喜艷一家用傳承“紅色基因”的故事,樂觀向上、艱苦奮斗的家風詮釋了“最美家庭”的真正意義,是新時代的最美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