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網(wǎng)記者 和啟光 文/圖? “回首來時多歧路,不用揚鞭自奮蹄”。這是和建森在他的工作記事本首頁上所寫的一句話。 仰慕于神圣的教師職業(yè),1999年,和建森師范畢業(yè)后被分配到維西縣中路鄉(xiāng)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如愿登上了三尺講臺,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2001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后,更加堅定了他為學校工作盡心盡力,為教育事業(yè)奉獻一生的信念。從事教育教學工作18年來,他先后在高半山區(qū)和一師一校、兩師一校任教長達10年,2009年維西縣全面實施集中辦學后,調(diào)到中路中心完小任教,2012年開始擔任中路中心完小總務主任。“回顧18年的教師生涯,有說不完的艱辛,也有道不盡的甘甜?!焙徒ㄉf。 愛校如家 1999年9月,和建森從維西縣永春鄉(xiāng)出發(fā),來到了中路鄉(xiāng),再走兩個多小時的山路后踏進了位于中路鄉(xiāng)高半山區(qū)的施根登完小,開始履行一名小學教師的職責。 “雖然自己是讀師范畢業(yè)的,但是真正的進入這個行業(yè)我才發(fā)現(xiàn),在人民教師這個光鮮亮麗的光環(huán)之下,鄉(xiāng)下教師這個崗位隱藏著的是數(shù)不盡的汗水說不盡的艱辛和道不完的甘甜。雖說是完小,但由于師資緊缺,當時的施根登完小一個老師要擔任多個年級的多門課程。很多時候,放下四年級的語文課本后,緊接著要到另外一個教室給三年級上品德課,每位教師每天的課程都排得滿滿的。同時,我們這些剛走向工作崗位的年輕人還擔負起學校課外文體活動的指導、組織任務。雖然工作很苦、很累、很忙碌,有時連做飯、吃飯都顧不上,但也在苦和累中鍛煉了自己,幾個月后慢慢適應了,反倒覺得生活十分充實?!闭劦絼倕⒓庸ぷ鲿r的情景,和建森記憶猶新。對于一個由外鄉(xiāng)來的教師,和建森最難熬的是周末。學校里的學生和其他老師基本上是本鄉(xiāng)人,每逢周末都回家了,很多時候只有和建森一個人孤零零地留在學校里。剛到學校的時候,受本地老師的邀請,他也經(jīng)常和他們一起離開學?;厝ミ^周末。后來,和建森覺得把周末的時間消磨在來來回回的路上有點不劃算,于是每逢周末他謝絕了邀請,留在學校里看書、備課。有時找來工具把學校里損壞的桌椅或門窗修修補補,到操場里把坑塘填填,漸漸地把學校當成了自己的家,成為學校真正的主人。 2004年9月,和建森被調(diào)到佳禾村日登小學一師一校點任教,有兩個村民小組的學生在這里上學。第一天到學校,看到眼前年久失修,破舊不堪的校舍,和建森感覺到像一盆涼水從頭澆到腳。校舍雖然破舊,但通過一整天的收拾打掃后,可以正常組織教學了。開學的第二個周,一場大雨打亂了和建森的課堂,屋外下大雨屋內(nèi)也下起小雨來,學生紛紛卷起書站到不漏雨的地方。面對這種情況,剛開始和建森也感到手足無措,如果不及時處理解決,不但影響正常教學,學生安全也無法保障,但作為學校里唯一的教師,無法靠個人能力要解決這些問題,一方面自己沒有這方面的技能,另一方面所需的材料從何而來,和建森認為遇到了參加工作以來最大的困難和問題。兩天后天晴了,正在組織課外活動的和建森發(fā)現(xiàn)被風化了的幾塊碎瓦片從屋頂上滑落下來,幸好正在組織活動,沒有學生在屋檐下,避免了一次安全事故。和建森意識到修繕校舍再不能等、靠、要了,他決定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當日就到到農(nóng)戶家借來了木梯,讓兩個大一點的學生扶好梯子后雙腿顫抖著爬上屋頂查看情況,看到屋頂上有的瓦片已破碎,有的移位,也不是大問題,只要花些時間和體力自己也能修補好。于是,他在學生中打聽誰家有多余的新瓦片,動員學生將家里多余的瓦片捐給學校,并到村民家中做工作說明情況,這家5片、那家10片地在從中討要、收集瓦片,采取積少成多的方法解決材料來源。有多少就換多少,能換幾片就換幾片,之后,只要是晴天、只要有新瓦片,就能經(jīng)常看到和建森在校舍屋頂上更換瓦片、打掃屋頂?shù)纳碛啊?/p> 同時,他還利用周末的時間到外面挖土,和成稀泥把教室里的坑塘填平,清洗門窗。經(jīng)過近兩個月的努力,屋頂再不漏雨,教室也變得平整、敞亮,依靠自己的努力第一次完成了校舍的簡單維修。“雖然犧牲了大量的休息時間,也有幾次差點從屋頂?shù)粝聛淼奈kU,但鍛煉了自己、增加了經(jīng)驗,特別是看到無論刮風下雨孩子們都可以安心地在教室里學習,我有一種其他教師不會有的滿足感和成就感?!痹诮邮懿稍L時和建森很真誠地說。 2017年10月,維西縣中路鄉(xiāng)俄卓村民小組被評為迪慶州第八批州級文明村。俄卓村民小組長何永春說:“俄卓村民小組被評為州級文明村,與廣大村民長期以來保持民族團結、鄰里和睦相處、愛護環(huán)境衛(wèi)生分不開。說到愛護環(huán)境衛(wèi)生,又與曾經(jīng)在俄卓小學教過書的和建森老師分不開?!?/p> 原來,2005年9月,日登和俄卓的學生集中到俄卓小學上課,和建森轉到俄卓小學任教。在俄卓小學期間,為了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培養(yǎng)好學生個人衛(wèi)生習慣,在維護好學校校園環(huán)境衛(wèi)生的同時,和建森堅持每周一和周五帶領學生到村里打掃道路、清理溝渠。雖說是帶著學生去打掃,其實一、二年級的學生也做不了什么,掏溝渠、倒垃圾基本還是和建森一個人來完成。雖然很苦、很臟、很累,但長期的堅持為學生和民們樹立了愛護環(huán)境衛(wèi)生的榜樣。在和建森的帶動下,慢慢地每逢學校打掃衛(wèi)生漸漸有村民自覺地加入到學生隊伍中。此后,自覺打掃房前屋后、清理溝渠、不亂丟亂倒垃圾、保持良好的環(huán)境衛(wèi)生成為俄卓村民小組的共識,為榮獲州級文明村稱號奠定了基礎。 愛生如子 “要把學生當做朋友,跟他們對話、交流才能知道學生想些什么。要把學生當做自己的子女,不但交給他們文化知識,還要教會孩子們?nèi)绾巫鋈耍瑤退麄儚男淞⑦h大志向和改正不良習慣?!焙徒ㄉf。 2001年9月,和建森從施根登完小調(diào)到拉嘎洛村以可比小學,以可比小學有1至3年級帶幼兒班,共有兩個老師,是典型的“兩師一校”點。兩個教師在兩個教室里給4個班級上課,懂得復式教學的和建森意識到,在施根登完小里的教學負擔與現(xiàn)在相比,真不在話下了。對于納西族的和建森而言最大的困難是該校學生都是來自于高半山區(qū)的傈僳族孩子,一年級和幼兒班的孩子幾乎聽不懂漢語,面對新的挑戰(zhàn),他并沒有退縮,而是積極探索適應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教學方法,不斷了解當?shù)仫L俗習慣。課堂上和建森盡量用普通話教學,課后他通過多組織課外活動的形式,融入學生中向他們學習傈僳話,邊跟他們玩邊和他們交流。慢慢地傈僳族孩子可以用漢語跟老師交流,和建森也能用簡單的傈僳話與學生交流。語言能溝通后,和建森開始教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努力幫他們改正不良習慣,探索出一套適應當?shù)厣贁?shù)民族學生的教學方法。很多學生從不會講漢語、不愿和老師交流到變得很健談,學校里經(jīng)??吹綄W生圍著他問這問那,他都會認真地給他們解答,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培養(yǎng)起來,學習成績也提高了。在以可比小學的三年教學工作中,和建森漸漸把這樣一種教學工作當成了一種樂趣。 2004年9月,離學校有1小時左右山路的俄卓小學并到日登小學,在日登小學任教的和建森每天除了完成好教學任務外,放學后還要負責接送俄卓村民小組的學生。從俄卓到日登,雖然兩地相距不算太遠,但當時只有一條曲折的山路,為了方便接送學生,保證學生路途安全,和建森索性住在了俄卓村民小組。早上等齊學生后帶到日登小學上課,中午幫俄卓的學生熱飯、燒水,多數(shù)時候就和學生隨便吃幾口,填填肚子后繼續(xù)上課。放學后,等日登的學生全部離開學校后,再把俄卓的學生送回去。平時晴天還好,但是碰到陰雨天,山路就很難走,上去時走一步滑一步,下來時就更難走了,有些路段為了學生的安全,和建森只能在前面用手把路表面的稀泥刮開,然后才讓學生走,小一點的學生就得一個一個背,本來平時只許40分鐘左右的路程,陰雨天兩個小時才能到俄卓。 在昆明學院讀大三的俄卓籍學生張小衛(wèi)回憶說:“當時到日登小學讀書的俄卓學生有十多個,路途中有的年紀小跟不上、有的生病走不動、有的鬧情緒不想去上學,和老師就像我們的父母一樣背著小的、牽著病的、鼓勵著鬧情緒的,堅持把每一個學生帶到學校上課,幾乎每個學生都被和老師背過牽過。有時下雨路滑,為了照顧好我們,和老師經(jīng)常會滑倒在我面前,現(xiàn)在想起來還很感動,和老師真不容易?!?/p> 敬業(yè)如歌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伐其身?!?009年,維西縣全面實施集中辦學,中路鄉(xiāng)和其他鄉(xiāng)鎮(zhèn)一樣逐步將各教學點撤并到中心完小,和建森也結束了十年的村小和一師一校教學點的教學生涯來到了中心完小。在中心完小,和建森在完成好學校安排的教育教學工作的同時積極參與校園的維護、管理和建設,過去十年積累的校園維護和管理經(jīng)驗在中心完小這個大平臺上充分展現(xiàn)出來。全鄉(xiāng)轟轟烈烈的集中辦學過程中,學校建設力度加大、維護和管理難度加大,水電路要重新改造,總務工作壓力大、任務重。和建森臨危受命,擔任中心完小總務主任。集中辦學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校舍拆除重建,為了不影響正常的教學工作,拆除、修繕等工作只能在學校放假期間完成。作為總務主任的和建森,只能犧牲一個個假期,在學校無償加班?!皬?009年集中辦學以來,學校一直在建設,和建森幾乎沒有好好休個一個假期,假期中經(jīng)常會看到他在校園里的檢查電路、順撿東西的身影?!敝行耐晷¢T衛(wèi)和艷坤說。 2009年暑假,剛開始集中辦學,要在中心完小騰出更多的教室和學生宿舍,和建森主動留下來參加學校搬東西、騰教室、釘線槽、布線路。 2012年暑假,完小撤除了一棟兩層土木結構學生宿舍樓,那么多的舊木料,把它收起來沒地方放,被工程隊一車車拉出去又十分可惜。和建森決定把這些木料處理后給學生食堂當柴燒,可以為學校節(jié)約一筆柴火費,但是在工程預算中沒有把舊木料處理成柴的這筆費用,通過與工程隊協(xié)商,和建森把舊木料集中起來,然后從自己家里拿來油鋸和斧頭,先把大根的木料鋸斷,再用斧頭劈開,用了13天時間,劈出了近10卡車柴火,為學校節(jié)約了近萬元的柴火費。 隨著學校規(guī)模的擴大,學生也逐年增多,學生食堂每天都產(chǎn)生很多泔水,但這些泔水每天都被附近村民免費挑走喂豬,對學校而言這是一種浪費。和建森決定用這些泔水在學校里養(yǎng)豬,于是在學校領導的支持下,他組織和帶領教職工建起簡易的豬圈,并走村串戶與養(yǎng)豬戶討價還價買回仔豬。當仔豬被養(yǎng)得膘肥體壯時,和建森又化身為一個“殺豬匠”,組織男教師在課余時間殺豬,為學生改善生活。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僅2012年,學校以勤工儉學的方式養(yǎng)豬近百頭,給學生食堂提供鮮肉上萬斤,為學校節(jié)約學生生活費用3萬多元。節(jié)約下的錢款,再投入學生食堂,不斷提升學生飲食質(zhì)量。 一個上千人在這里吃住的學校,保證師生生活用水是總務主任的一項重要工作。受當?shù)氐乩憝h(huán)境影響,中心完小的生活用水是從瀾滄江對岸的半山上用管子引到學校里的,由于線路長,若平時對源頭蓄水池清理不及時就容易造成水管堵塞,學校斷水。因此,無論春夏秋冬每隔三五天,和建森都要到水源頭蓄水池檢查和清理一次。中心完小教師余朝海說:“記得2013年1月12日是全校學生期末考試的日子,天剛亮,我就接到和建森主任打來電話說學校斷水了,要我和他一起去檢查和處理一下。幾分鐘后,只見他的摩托車上拴滿了管子鉗、鋼鋤、鋼絲網(wǎng)、鋼絲鉗、鐵絲等工具和材料來到約定的地點。近40分鐘的車程,我們來到水源頭,和主任先檢查蓄水池,知道蓄水池沒問題后,又用管子鉗順著管子敲打檢查。大約敲了20米左右,他站住了,邊敲邊聽,然后說問題出在這里,接頭處堵塞了。我納悶地問他,管子是封閉的,你怎么知道?他說,檢查的次數(shù)多了、時間長了也有了一定的經(jīng)驗。他讓我扶住管子,自己拿管子鉗扭接頭。因為水壓太大,接頭還沒有完全打開,一股水就噴在他身上。等我們疏通管道,重新接好管子,他的衣服和鞋都濕了,單薄的身體在冬季的寒風中瑟瑟發(fā)抖。他說,修水管弄濕衣服是常事,夏天就當做是沖涼,冬天的確有點老火。20分鐘后,炊事員打來電話說水來了,我倆才趕回學校?!?/p> “學校用水量大、輸水管線路長,保證學校用水一直是我校最大的一個困難,幸好有和建森這個‘土專家’,近年來,師生生活用水基本得到保證。有時因為修水管衣服被弄濕,剛換了一身干凈的,又有人喊水龍頭壞了,修理的過程中又弄濕,最多時看到他一天換了4次衣服?!敝行耐晷⌒iL鄧紅倉說。 去年,男生宿舍樓蓄水池的出水口堵住了,整棟宿舍樓的衛(wèi)生間都癱瘓了,和建森用梯子爬樓頂時,不小心從3米高的空中摔了下來,失去了知覺。因為身邊沒人,醒過來后只能在冰冷的地板上躺著,半個小時后才慢慢堅持起來?!半m然他不說,但當天晚上我知道了他跌倒這件事。平時給他打電話,很多時候不是在山上修水管,就在樓頂修水修電,讓我們很擔心,只能囑咐他要注意安全。我也勸過他換一下工作,別干總務工作了,他口頭上答應去和學校領導說說不再當總務主任,但直到現(xiàn)在一直沒有卸掉。有時家里需要幫忙時,他卻因為工作忙幫不上?!焙徒ㄉ钠拮訉徒ㄉ墓ぷ饔行┮庖?。 “其實,從那次從樓梯摔下來后,我也想過不當總務主任了,站上講臺好好教書,但學校后勤保障真的太重要了,總務主任任務重、責任大,如果沒有適合的人用心用情地去承擔這份責任,將直接影響學校的正常教學工作?!焙徒ㄉf。 近人如哥 “森哥,我們宿舍里的燈不亮,宿管員喊你克幫檢查一下?!币粋€小學三年級的學生站在門衛(wèi)室門口叫和建森。剛在屋頂修完水管到門衛(wèi)室休息的和建森應聲起來,和學生一起向?qū)W生宿舍走去。無論是老教師還是年輕教師,都稱呼和建森為森哥。有事找森哥,這已成為學校師生的一句口頭禪。 “總務主任在學校里大小也算個領導,但電燈不亮了、水不來了、窗簾脫落了、門鎖壞了,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找森哥,只要接到通知他都會第一時間趕到。在我眼中森哥是萬能的,他好像什么都會做、什么都能做,不但對工作認真負責,對待生活也成為我們學習的榜樣。他懂得尊重人、善待人,謙下、和藹,很容易接近,和他在一起能從他的身上感受到陽光、溫暖和正能量,就像跟自己的哥哥或父親在一起一樣。由于他的和藹可親,現(xiàn)在連學生也叫他森哥?!敝行耐晷∧贻p女教師趙華琴說?!霸缟虾蛯W生一起出操看他穿的十分整潔,但晚上再看到他是滿身泥土,教職工一句‘水不來了’的話,意味著和建森也許就要辛苦一天。雖然我是校長,但學校里的一些事他比我還操心,有些事我還要向他請教?!毙iL鄧宏倉說。 來自麗江市華坪縣的學校宿管員姚靜說,自從到學校后,請森哥幫做的宿管工作太多太多了,他從來沒有推辭過,感覺他就像學校這個大家庭里的家長,事事親力親為。我們這些從外地來的職工也找到了家的感覺,特別是我們這些女教職工,除了正常的工作之外早就把他當做親大哥,有時就連宿舍里門栓壞了也找他修。 “我到中路認識的第一個人是森哥,從白濟汛鄉(xiāng)到中路學校報到的那一天,人生地不熟,是森哥接待的我,幫我提行李、安排食宿,當時,我認為他是學校專門安排接待我們的。之后的一段時間里,經(jīng)??吹剿扰牢蓓斝匏埽值剿奚峤泳€路,還到教室修桌椅,他技術嫻熟,我一直認為森哥是水電專業(yè)畢業(yè)的技術工?!眮碜园诐脆l(xiāng)的年輕教師李習剛說。有時學校會安排年輕男教師幫和建森搭把手,大家才發(fā)現(xiàn)和建森搭干的活又臟又累還沒完沒了。“森哥很平易近人,經(jīng)常把他知道的東西告訴我們,慢慢地很喜歡和他一起干活,并學到了不少技術。去年寒假,我家里裝修房子,除了泥水活外我包攬了水電工的技術活,用和森哥學到的技術接水管、布電線、安開關,為家里裝修節(jié)省了不少錢。”談到和建森,李習剛似乎有講不完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