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互聯(lián)網信息辦公室等四部門聯(lián)合發(fā)布了《互聯(lián)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guī)定》,我國第一個專門針對算法推薦的規(guī)章制度正式落地,算法亂象有望得到規(guī)范管理。 算法本無偏向,但一些算法在資本的驅動下變了味道,讓公眾詬病頗多。部分互聯(lián)網平臺利用掌握的用戶信息完成用戶精準畫像,用來精準“算計”用戶:或誘人沉迷,或隱蔽“殺熟”,或操縱熱搜,或編織“信息繭房”……逐漸失去了互聯(lián)網便民屬性,盡是赤裸裸逐利套路,被公眾斥為“算法作惡”?!痘ヂ?lián)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guī)定》出臺,恰逢其時。 算法雖無偏向,但一些編寫算法的工程師、使用算法技術的企業(yè)卻會有傾向。算法要想洗清“作惡”之名,就必須從“資本逐利”回歸“以人為本”。 上海就有不少“以人為本”的算法探索值得推廣。一些社區(qū)為獨居老人安裝了智能水表,一旦智能水表超過12小時讀數低于0.01立方米,居委會便會立即收到提示信息,及時派專人上門查看,有效確保了獨居老人的安全,暖心之舉曾數次沖上熱搜。 無獨有偶,國內多個城市啟動的“數字伙伴計劃”,正使越來越多的人能享受數字化成果帶來的便利。比如在各類型算法的加持下,醫(yī)院實現(xiàn)了“掛號、付費、看病、取藥”四次免排隊;城市公交運行不僅能預報到站信息的即時性和準確度,還能緩解道路擁堵;高樓玻璃幕墻納入監(jiān)管,在玻璃幕墻松動時預警,有效保護行人安全;渣土車實現(xiàn)跨層級、跨區(qū)域、跨部門的監(jiān)控,避免了隨意傾倒……這樣的算法,稱得上是“人民算法”。 9月21日,在上海市靜安區(qū)臨汾路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介紹黨建網格的應用場景。新華社記者王翔攝 過去,算法提供者總是以這樣那樣的理由,去搪塞用戶對算法作惡的質疑。而事實上,不少算法從誕生之日起,就帶著強烈的“流量”導向,這本身就和消費者保護的部分條款相違背。如果說“猜你喜歡”、精準收割是算法技術“上半場”的關鍵詞,那么,建章立制后,算法的“下半場”應該是技術向上向善,滿足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希望算法不再是逐利的“算計”,讓技術和算法真正造福人民群眾,才是這些互聯(lián)網公司的長遠“算計”。 來源:1月10日《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肖春飛、周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