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善洲與他居住了9年(1988年~1997年)之久的油毛氈房。 “我要回老家施甸種樹,為家鄉(xiāng)百姓造一片綠?!?1年過去了,楊善洲建成了7.2萬畝的林場,價值過億元。2008年,他將林場無償交給了施甸縣。1988年3月,61歲的楊善洲從云南省保山地委書記這個職位上退休。時任省委書記普朝柱以及其他領導先后找他談話,讓他搬到昆明居住,可他執(zhí)意回到了施甸。 時任保山地區(qū)林業(yè)局局長史記武明白老書記的心事,但他更清楚,施甸縣很貧困,老書記欲前往的地方——大亮山,土地更是貧瘠,連野櫻桃都難成活。于是他多次勸楊善洲在保山城區(qū)附近種樹??蓷钌浦蘅偸菗u搖頭說,“不,我就要去大亮山。” 地委書記退休回鄉(xiāng)造林的消息驚動了滇西南,《人民日報》記者聞訊前來采訪,楊善洲與記者相約15年后再見。看著眼前的窮山惡水,記者心里不免發(fā)毛。15年后,當記者如約前來時,滿頭銀絲的楊善洲手里已添了一根拐杖。他笑著對記者說,你當年住的那個山頭,林子已密得進不去人了。 初衷:綠滿大亮山 楊善洲的家鄉(xiāng)就在大亮山腳下的姚關鎮(zhèn)陡坡村,兒時,母親常帶他到山上挖野菜、草藥等到集市上賣,以供他讀書和維持生計。是大亮山養(yǎng)活了周邊的群眾,給了許多像楊善洲這樣的窮孩子上學的機會。 大亮山位于施甸縣城東南,距縣城44公里,與外界的接觸全靠人挑馬馱。上世紀70年代前,由于亂砍濫伐,原本翠綠的大亮山山光水枯,荒涼空曠,生態(tài)遭到極大的破壞,周邊十幾個村寨陷入了“一人種一畝,三畝吃不飽”的困難境地。為了增加糧食產(chǎn)量,農(nóng)民以開荒擴大耕種面積,惡性循環(huán)導致了生態(tài)環(huán)境急劇惡劣,素有“半年雨水半年霜”之稱。 1988年,山林已承包到戶,怎么辦林場?深思熟慮后,楊善洲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國社合作”建場的方案。得到了縣委、縣政府和周邊群眾的一致贊同,為創(chuàng)辦大亮山林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年3月3日,他背起鋪蓋,當晚就趕到離大亮山最近的黃泥溝。 翌日,大亮山國社聯(lián)營林場正式掛牌成立了。楊善洲就這樣帶著縣里抽調(diào)的幾個同志開始了艱苦創(chuàng)業(yè)。第一天,他們?nèi)颂赳R馱把糧食、行禮搬到離公路14公里遠的打水桿坪子,臨時搭建了一個簡易的棚子。深夜,狂風四起,他們正在搶修被風掀翻的棚子時,傾盆大雨又不期而至,幾個人只好鉆到馬鞍下躲過一個風雨交加之夜。 這一夜,楊善洲更堅定了植樹造林、造福后代的決心?!白粤Ω?,艱苦創(chuàng)業(yè)”,他這樣說也這樣做了,處處身先士卒。整地、育苗、植樹……為了省錢,他經(jīng)常在水果上市后,到大街上揀果核。 1990年,他找來儀器,找了幾個小工,自己測量自己干,硬是修通了一條14公里的山路,每公里路花費不到1萬元。為了保證山林茁壯成長,撲火他也不甘落后。有一次,大家好不容易把他從火場勸回,到凌晨3時,大家回到住地后,他卻依然坐在值班室…… 直到1992年,大亮山林場才建成第一間磚瓦房??伤麍?zhí)意不住,“我一個老頭子住那么好的房子干么?”硬是把新房讓給新來的技術員。 9年的油毛氈房生活,關節(jié)炎和風濕痛成了他“最親密的朋友”。 奉獻:古稀的精彩 1999年11月,手提砍刀給樹修枝時,楊善洲不幸被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還好,恢復得不錯,半年后他又執(zhí)意上到了海拔2000多米的大亮山,但是,他再也離不開拐杖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和林場職工20年的辛勤耕耘換來了累累碩果。如今的大亮山林場,青山秀水,道路暢通,簡直就是天然氧吧,置身其中猶如步入人間仙境。 林場已修通道路25公里,8個村通了電,糧食畝產(chǎn)從原來的100公斤提高到250公斤,更可喜的是樹一天天長高,山泉水也充沛了,清澈的山泉流進了百姓家,村民光是修枝打杈就能解決燒柴問題,許多家還看上了電視。 楊善洲也因此榮獲“全國綠化十大標兵”、“全國綠化獎章”、首屆“中華環(huán)境獎提名獎”、“云南省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云南省老有所為先進個人”以及市、縣等多次表彰獎勵。 如今,占地7.2萬畝的林場,共有華山松5.8萬畝,其中3萬畝已郁閉成林。有人為他算過一筆賬:1畝地種200棵樹,5萬畝就是1000萬棵,一棵樹按最低價30元算,就是3億元?。钌浦薜恍φf:“我為的不是錢。” 這句樸實的話語體現(xiàn)了一種奉獻精神。楊善洲種樹,盡的是義務和責任,圖的是家鄉(xiāng)變綠、百姓得利、國家受益。 2008年楊善洲將大亮山林場交給施甸縣,縣委對他多年的付出進行酬謝時,被他婉言謝絕。楊善洲種下的是樹,生長的卻是一個共產(chǎn)黨員的高尚情操,是一種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是一種無怨無悔的奉獻精神。他這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在施甸、在保山、在云南乃至全國都將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它激勵著無數(shù)的人為播綠神州、再造秀美山川而奮力前行。 在所有的樹種里,楊善洲獨愛雪松,地委大院里種雪松、油毛氈棚前種雪松、姚關清平洞前也種雪松。20年前,他就立下遺囑,死后不土葬,要將骨灰撒到清平洞前的雪松樹下,現(xiàn)在他要留一部分給大亮山的雪松。他常對林場的職工說,“等你們想我了,就到雪松樹下坐坐吧!” 這就是被人戲稱為“施甸第一大富”的老人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心愿。(來源:中國林業(yè)新聞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