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云南省優(yōu)秀村級黨組織書記和勛 本網記者 楊洪程 維西是閃耀在橫斷山中的“綠寶石”,巴珠則是鑲嵌在“綠寶石”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在這個美麗迷人的藏家山寨,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和勛用最純樸的熱情和執(zhí)著,帶領群眾走上了和諧發(fā)展的道路。 為了群眾的長遠利益敢于較真 “群眾關心的,就是和勛要干的?!卑椭榇?0多歲的老共產黨員和國正說:“要是沒有和勛這樣敢于較真的共產黨員,就沒有巴珠村的綠水青山,更沒有巴珠村今天的綠色經濟?!?/p> 1996年9月,和勛任巴珠村黨支部書記,剛上任不久,就遇上一件棘手的事情。當時的塔城鎮(zhèn)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把開發(fā)原始森林的油鋸、帶鋸等生產工具用汽車運進了巴珠村,開始砍伐原始森林。和勛組織召開了村黨支部支委會議,他擲地有聲地說:“原始森林是巴珠村賴以生存發(fā)展的基礎,粗暴地砍伐原始森林是吃祖宗飯、造子孫孽的行為,我堅決不同意。”他的話引起了與會同志的共鳴,支部作出了不同意砍伐巴珠村原始森林的決定。 和國正說:“當時,以生產、出售原木為主的森工企業(yè)是縣、鄉(xiāng)的支柱產業(yè),要阻止森工企業(yè)砍伐原始森林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為了這件事,和勛得罪了少數人,但贏得了群眾的廣泛贊譽?!?/p> 和勛不僅制止住了砍伐巴珠村原始森林的行為,而且在維西縣率先帶領群眾大力發(fā)展以木瓜為重點的種植業(yè),當地群眾把所有的農田用木瓜樹圍起來,建起了一道道綠色風景線。 1998年,國家禁伐天然林,實施天保工程,斧鋸入庫,鋤頭上山,大力開展以保護森林、植樹造林為重點的生態(tài)建設。乘著東風,和勛帶領全村群眾甩開膀子大干綠色經濟,走出了一條生態(tài)良好、經濟持續(xù)發(fā)展的路子。在和勛的主持下,巴珠村每個村民小組都組建了一支女子護林隊,都制定了嚴禁砍伐活立木的村規(guī)民約。 2005年以前,白蕓豆是巴珠村群眾的重要經濟收入來源。但種植白蕓豆每年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活立木作為插豆桿。為了群眾的長遠利益,為了巴珠村的持續(xù)發(fā)展,和勛召開支委會和村“兩委”聯席會議作出了停止種植白蕓豆的決定。 “停止種植白蕓豆意味著減少收入,一開始,我想不通,但看到黨員帶頭停止種植,我也就沒有種了?!贝迕癜蜕Uf。在共產黨員的率先垂范下,巴珠村群眾忍痛割愛,停止種植白蕓豆。 隨后,巴珠村加快了木瓜、中藥材、巴珠雞、養(yǎng)蜂等產業(yè)發(fā)展,森林覆蓋率大幅增長,野生重樓、天麻、松茸等林下資源一年比一年多,成為群眾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 為了解決群眾的“鍋下愁”問題,在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和勛帶領群眾投工投勞建設沼氣池、太陽能等新型能源,建成沼氣池68口、太陽能108具、太陽能灶具200具,完成了農村輸電線路改造工程,促進了生態(tài)文明建設。今年年底,巴珠村將實現每戶安裝太陽能的目標。 生態(tài)建設出成果。如今,巴珠村森林覆蓋率達92%。這里的景致令人艷羨:莽莽蒼蒼的原始森林、藍天白云、綠樹環(huán)抱的秀麗山莊、清泉環(huán)繞、空氣清新、鳥語花香。 把群眾的困難當成自己的困難 2007年3月的一天,和麗中、和士中兩家人遭遇火災,房屋財產化為灰燼。火災發(fā)生后,和勛第一個趕到現場,帶領黨員,發(fā)動群眾開展救災工作。他把受災群眾安置在自己家里,像對待親人一樣對待他們,并帶頭捐款捐物。在他的帶動下,全村共產黨員、群眾紛紛伸出溫暖的手支援受災群眾。 隨后,和勛在村支委會上提議,發(fā)動黨員、群眾投工投勞幫助受災群眾重建家園,得到共產黨員的堅決支持。在和勛的帶領下,只用了一個半月時間,兩戶受災群眾就搬進了新居,居住條件比災前還要好,兩家人的糧食、肉、炊具、衣服和被褥都是共產黨員和群眾捐獻的。 和勛是一個肯吃苦、肯學習的青年。1986年,他靠自學掌握了新法養(yǎng)豬技術,當年就賺到360多元錢。次年,他學會了飼養(yǎng)德國長毛兔技術,當年獲利1200多元,成為遠近聞名的青年致富能手,被共青團迪慶州委表彰為“新長征突擊手”。之后,和勛還掌握了天麻、茯苓制種技術,他們家很快成為村里數一數二的富裕戶。 率先走上致富路的和勛不忘鄉(xiāng)親。和樹先老人還清楚地記得當年和勛幫助他家度過難關的情景。他說:“1997年以前,我家僅靠幾畝薄田過日子,糧食不夠吃,沒有經濟來源。在我家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和勛向我們伸出了溫暖的手,1998年春天,他給我家無償提供了4只德國長毛兔,手把手地教我們養(yǎng)殖技術。他還用工資作擔保,為我們貸款360元,作為發(fā)展養(yǎng)兔業(yè)的啟動資金。在他的幫助下,我們家第二年就賺到了錢,貸款也還清了。那年,和勛像幫助我們家一樣幫助了和躍鋒等10多戶特別困難的群眾?!? 從啟別村通往巴珠村的公路路線長達24公里,坡度大、管護難度大、運輸成本高,群眾要求修建從格里卓到巴珠公路的愿望一天比一天強烈。但因為沒有資金,群眾的愿望一直未能實現。這件事成了和勛的心病。等不是辦法,干才有出路。1997年春季,和勛開始了攻堅歷程。 他請技術員勘測設計從格里卓到巴珠的公路,編寫了修建公路的項目書,準備向上級報送。為籌集路費,和勛瞞著妻子把自家的酥油和蔓菁種賣了。用這筆錢坐客車跑縣里4趟、州里3趟、省里1趟。為了用有限的錢辦好事情,和勛千方百計節(jié)約開支,吃的、住的盡挑最便宜的。 和勛一心一意為群眾辦事的精神感動了上級領導,很快,60萬元建設資金落實到位了。60萬元資金加上群眾投工投勞完成了8公里公路建設任務,但余下的2公里公路怎么辦呢?又一個困難像大山一樣擺在和勛面前。在困難面前,和勛首先想到的還是掏自己的腰包。他用自己的工資作抵押向銀行貸款20000元作為修路資金,但這錢還是不夠,怎么辦呢?和勛找到了解決的辦法,他與維西縣林業(yè)局達成協議:由村里承包麗江與維西林界的防火線建設工程,工程完成后,林業(yè)局付給巴珠村4萬元工錢。和勛帶著村里的黨員、群眾自帶干糧沒日沒夜地奮戰(zhàn)在大山深處,按質按量完成了建設任務,籌到了4萬元修路錢。 經過一年半的艱苦奮斗,從格里卓到巴珠的公路修通了。和勛的老搭檔,時任巴珠村村長的和勇強說,村里沒有一分錢,和書記出差花的錢和為村里墊支的錢至今還沒有解決。村“兩委”班子成員經常提起這件事,但和書記總是說,不要再提這件事了,我知道村里拿不出錢來報差旅費,我當初墊錢就沒有想過在村里報銷。公路修通了,群眾滿意了,我花一點錢值得。 巴珠村的每一條公路都留下和勛辛勤的汗水。到今年3月,巴珠村21個村民小組都通了公路。這21條通組公路中,僅有1條是用上級補助、群眾投工投勞方式建成的,其余20條都是在沒有一分補助的情況下,和勛帶領黨員,發(fā)動群眾建設的。 干部的心里要想著群眾 和勛的大兒子和衛(wèi)華在云南民族大學讀書,今年寒假,他回家過年。大年三十晚,父子倆邊看電視邊交談。兒子說,我們村的變化很大,家家戶戶住進了大瓦房、用上了自來水、看上了電視、聽到了廣播、困難群眾有低保、孩子上學有補助、群眾就醫(yī)有保障。就是我們家沒有變化,我們家的房子就像牛場上的窩棚。 和勛的妻子接過兒子的話說,你的爸爸只忙得贏管別人的事,忙不贏管家里的事。他把自己賣給“公家”了。 其實,和勛完全有條件像別人家一樣搬進新居。干部怎么樣,群眾心里有桿秤。今年春節(jié)前搬進新居的特困農戶阿芝向記者講述了和勛一心為群眾的一件事情。 去年6月,巴珠村在上級的支持下實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村“兩委”采用“四議兩公開”工作法確定享受游牧民定居工程的農戶,和勛家榜上有名。但村“兩委”召開會議確定最后名單時,和勛卻把自己家從名單上刪除了。他對與會同志說,我們當干部的心里要想著群眾,要把好處讓給群眾。我們家住房是困難,但只要有一戶群眾沒有解決安居問題,我就堅決不享受游牧民定居等優(yōu)惠政策。 阿芝家是巴珠村的特困戶,她一個人贍養(yǎng)70多歲的奶奶,母親是精神病人。為了幫助阿芝家住進新房,和勛帶著村“兩委”班子成員和12名共產黨員義務為她家蓋新房。通過近半年的努力,阿芝家住進了新房。 除阿芝家外,和勛帶著共產黨員義務為其它3戶特困戶建蓋了新房,而和勛一家至今還住在25年前修建的土木結構、板屋面的簡陋住房里。 石家木定是巴珠村的養(yǎng)蜂大戶,去年,他們家養(yǎng)蜂收入達到12000多元。今年,他家養(yǎng)蜂發(fā)展到61箱,今年收入有望突破15000元。石家木定說,和書記先人后己,舍己為人,我是在他的幫助下走上致富路的。村里實施養(yǎng)蜂、養(yǎng)牛、養(yǎng)雞等項目,他把好處都讓給群眾,村里在實施種養(yǎng)殖業(yè)發(fā)展項目中,為能帶頭致富和帶領群眾致富的共產黨員每戶給予5000元的滾動發(fā)展基金,和書記把錢全部投放給別人,留給自己的是千方百計幫助群眾建設好項目的苦和累。 正像石家木定說的,致富項目帶動了巴珠村群眾在小康道路上快步朝前走。和勛用苦和累換來巴珠村群眾日新月異的幸福生活。 據統計,2009年,巴珠村中藥材產值達到40多萬元,巴珠雞產業(yè)產值達到20多萬元,牛羊豬養(yǎng)殖業(yè)產值達到18萬元,木瓜產值達到18萬元,養(yǎng)蜂產業(yè)產值達到20多萬元,林下資源產值達到16萬元。 產業(yè)興旺群眾富,巴珠村成為塔城鎮(zhèn)農戶存款最多的行政村,戶均存款10000多元。 群眾在跨越發(fā)展的路上闊步前進,而和勛家的經濟狀況卻每況愈下。在擔任村里領導職位之前,和勛家是數一數二的富裕戶,當了近20年的村干部,和勛家經濟狀況卻處在全村中下水平了。 原因何在?和勛的舅舅用一句樸實的話道出了原因:“我的侄子當上村干部后姓‘公’了,他為了公家忘了自家,把好處都讓給別人,把困難留給自己,為了干好村里的工作,他成天不在家,家里就妻子一個人勞動,上有70多歲老人,下有兩個讀書的孩子。你說,和勛能富嗎?” 然而,和勛又是富有的。巴珠村致富帶頭人和長青說:“我是在和書記的幫助下走上致富路的,我富了,和書記比自己富了還高興啊?!?/p> 今年3月,巴珠村舉行第四屆“兩委”班子換屆選舉。在總支委員會選舉大會上,和勛以滿票當選總支委員會書記。 緊接著,巴珠村村民委員會選舉工作依法有序推進。按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規(guī)定,選民紛紛聯名推選和勛,他以滿票當選巴珠村第四屆村民委員會主任。于是,和勛連任了巴珠村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村委會主任,并從2007年開始擔任村總支委員會書記。 在換屆選舉之前,和勛的妻子勸說和勛不要再當村主任了,卸下村里的擔子,把精力和時間放在發(fā)家致富上。 然而,和勛沒有像妻子所說的那樣卸下村里的擔子。他對妻子說,能為群眾辦點事是我最大的心愿,我接受群眾的選擇。如果群眾信任我,那么,我將義不容辭地承擔起責任,加倍努力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 和書記和我們心連心 巴珠村是一個僧侶多、信教群眾多的藏家山寨,有僧侶26人,在不丹、印度等國有巴珠籍的僧人。一直以來,和勛高度重視搞好民族宗教工作,把貫徹黨的民族政策,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擺在重要位置。 貫農村民小組僧人公處森那是和勛聯系的僧人之一,他說,和書記和我們心連心,他就像走親戚一樣經常來看望我們,聽我們的意見、建議,為我們解決生活上的困難,他用通俗易懂的話講民族政策、講宗教政策、講惠農政策。我們信任他、尊重他。 為了搞好民族團結進步工作,在和勛的倡導下,巴珠村建立了村“兩委”與僧侶聯席會議制度,每個季度召開一次有村“兩委”班子成員和僧人參加的聯席會議,組織僧人學習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惠民政策,學習法律知識,增強僧人愛國愛教意識,提高僧人依法從事宗教活動的自覺性,促進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巴珠村“兩委”班子還建立了“兩委”成員聯系僧人制度,每個成員聯系一至二名僧人,每個月至少走訪聯系僧人一次。 僧人公處南珠說,我們遇到政策上不懂的問題向和書記請教時,他總是耐心細致地給我們講解。和書記講的話有理有據,和書記做的事我們滿意。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巴珠村,僧侶不把從事佛事活動得來的錢用于修建寺院而是用于公益事業(yè)。巴珠村老年活動中心、巴珠小學教學樓就是巴珠村的僧人捐款建設的。為了讓村里的學齡前兒童能夠受到良好教育,僧人公處初稱為巴珠小學聘請了一名代課教師,并承擔教師工資。公處初稱還為學前班孩子購買了玩具和書籍。 在談到為什么熱心于公益事業(yè)時,公處初稱說,多做善事,積善成德,授人玫瑰,手留余香。在這一點上,佛教和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是一致的。和書記積善成德,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走進巴珠,和諧之風撲面而來,讓人眼前一亮,使人心情舒暢。和勛告訴記者,巴珠村“兩委”班子在致力于發(fā)展經濟的同時,努力構建和諧巴珠,讓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人的精神世界與外部世界和諧。 要離開巴珠村時,在巴珠村實施基本口糧田建設工程的維西縣農牧局干部小陶對記者說,巴珠山美水美人的心靈更美。我們在這里施工一年多的時間,把建筑材料和工具放在工地上,沒有人看管,但一年多來,連一顆螺絲都沒有丟失。 這是和諧巴珠建設的一個縮影。和諧巴珠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家庭和睦、鄰里和諧。記者了解到,巴珠村每年都舉行一次表彰大會,對“五好家庭”、“雙學雙比”先進、“優(yōu)秀家庭教育家長”進行表彰獎勵。22年來,巴珠村沒有發(fā)生過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沒有發(fā)生過群眾上訪事件,村里的矛盾糾紛一年比一年少,2009年至今,巴珠村沒有發(fā)生過一起矛盾糾紛。巴珠村黨總支多次受到上級表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