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雪蘭,女,1965年10月生,香格里拉縣尼西小學。 曾獲主要獎勵: 2005年獲縣婦聯(lián)表彰“巾幗建功標兵”稱號 2010年獲尼西小學“先進工作者” 心上的雪蓮 ——記香格里拉縣尼西鄉(xiāng)尼西中心完小教師康學蘭 在高高的雪山之巔,雪蓮花圣潔無暇,冰清玉潔,它遠離塵世,不畏嚴寒,依然獨守生命的絕唱,高貴純樸的品質(zhì),讓人心生敬畏和仰慕。 她默默堅守雪山峽谷深處31年如一日,教書育人,桃李天下,學生都是她的孩子,孩子們習慣的叫她——“康媽媽”!她對孩子和家人的愛、對雪域藏鄉(xiāng)的愛,勝過自己的生命! 她不善表達和言辭,總是把榮譽讓給別人,甘做幕后的綠葉,一輩子沒有走出過大山,但在藏家人的心里,她就是那朵樸實無華、尊貴典雅的雪蓮花!她就是香格里拉縣尼西鄉(xiāng)尼西中心完小教師——康學蘭。 父親是她引航的心燈 巴拉村,十多戶人家,香格里拉縣最偏遠的藏族村寨,與世隔絕,就連雪山上的獐子都要畏懼三分。過去不通路不通電,像一個遙遠的部落,村里的人攀崖走壁下到山下,也要兩三天時間,一直到1950年中甸(香格里拉)和平解放后至七十年代,這里還沒有一位老師,人們把順手可以摘到星星月亮的藏寨,取了個意味深長的名字——“云上巴拉”。 康學蘭出生在這里,五姊妹中排行老大,孩子帶孩子,在山上稍有平緩的地方,就是最好的“幼兒園”。家中幾塊薄田寡地,即便父母起早貪黑,依然一貧如洗,饑不果腹。自小在她的心里,除了沒日夜地勞作,沒有歡樂和歌聲,加上缺乏對外界的交流溝通,心境沉默得像雪山的巖石。 他的父親,為了家里的生計,過去曾經(jīng)是一名獵手,一次次鋌而走險,冒著生命危險,翻山越嶺,身背山貨皮毛從百十公里的縣城,兌換來維持生計的茶葉鹽巴等物資,耳濡目染,讓這位剛毅倔強的藏家漢子看到外面的世界,覺得愧對自己的娃娃。于是,幾次說服妻子,在她入學年齡的那年,毫不猶豫,在父母親的護送下,讓她騎著馬背,送到了香格里拉縣城小學,并托付給鄰近的朋友照看,父親總是十天半月來看望她一次。 留守山林的雀鳥飛出了大山,難免會迷失方向。但她始終沒有忘記父親的訓誡:“好好讀書,阿爸早點盼著你來寨子里教書!” 春去秋來,節(jié)衣縮食,寒窗苦讀,從小學、初中到師范,一位深鎖雪山峽谷的藏家女孩,歷練成長為品學兼優(yōu)、嫻熟漢藏語,立志服務(wù)藏鄉(xiāng)教育事業(yè)的大女孩。 1983年7月,她從迪慶師范畢業(yè),跨出校門,歸心似箭。一進家門,看到積勞成疾兩鬢斑白的父親,撲通一聲,雙膝跪地,感激的淚水傾瀉而出。父親爽快地笑起來,樂呵呵地說:“山鷹長大了,要自己學會找食;現(xiàn)在人馬棧道通了,村里有了民辦老師,黨和人民需要你去哪里,就到哪里,我不攔著!”一席話,讓她感到父親就是那座雄偉的巴拉格宗神山,高大偉岸,卻不失大山的品性與風骨,一直牽引著她走向人生的彼岸。 她感激地對父親說:“阿爸,謝謝您!” 父親憐愛地囑咐道:“傻娃娃,不要謝我,阿爸這輩子最遺憾的就是沒有讀過一天的書,你把一顆菩薩的心用到山里的孩子身上,我就心滿意足了!” 學生娃都是我的孩子 1983年8月,她服從組織分配,從巴拉村徒步到縣城等了幾天幾夜,終于坐上“大篷車”(當時最先進的解放牌汽車)來到香格里拉縣東旺鄉(xiāng),這里離縣城200多公里,是云南省最偏遠的貧困鄉(xiāng),沿途要翻越大小雪山,過泥石流坡和塌方地段。每一次來回,對每個人而言,都是一次生與死的考驗?!斑M藏干部”都說:“這是連猴子都落淚的地方,進去了不想出來,出來了就再也不想進去!” 因為懂藏語,加上巴拉村與東旺鄉(xiāng)以雪山為鄰,她被分到勝利村麥龍完小。依河而居的約30來戶人家,20多個學生,卻開設(shè)了一至四年級的班級。開學第一天,當?shù)氐膬晌焕辖處熛渤鐾?,流利的藏語讓學生們遠離了生疏,圍著這位年輕漂亮的“姐姐老師”看這問那,校園比平時多了幾分歡笑。上課是嚴師,下課了像伙伴和朋友,一下子與學生和家長的距離更貼近了。看著很多學生因家庭貧困面臨輟學,他主動找家長交心談心,衣服破了就主動給學生縫補上,用省吃儉的錢買來文具用品,無償?shù)亟o特困生,拿著自己唯一的一把木梳子,每天給頭發(fā)零亂的小女孩梳頭扎辮子,時常教育孩子講究個人衛(wèi)生……很多時候,兩位老教師家在農(nóng)村,上有老下有小,隨時需要請假回家照看,她無疑成了學校里的“班長”,四個班級一起上課,可想而知。她使出了渾身解數(shù),把音樂、美術(shù)、體育、勞技課程也融入到了教學中,這一招深得學生的歡迎,校園里傳來多年未聽到的歌聲,連家長也對這個“黃毛丫頭”刮目相看,學生們則規(guī)規(guī)矩矩親昵地叫她——“阿媽老師!” 1984年8月,由于該村哈拉小學缺乏教師,沒有人愿意去,她主動請纓,校領(lǐng)導感慨地說:“難得,我們相信你會做得很好!”勝利村的全體村民和師生一百個不愿意,要求把她留下來,但她心念已定,毅然牽著村民借給的馬匹,打著綁腿,馱上簡易的行裝,爬上離公路30多公里的一個更高的山頭,當起了“山大王”。雪山頂下,密林叢生,人煙綢繆,四面通風的一幢小土掌房,年久失修,20來戶人家零散而居,12個學生中,只有一名是三年級的,其余11位都是學前班,其中3人屬于鄰村(公松村,當?shù)夭刈宕逭┙?0公里的孩子。這一切讓她百感交集,一下子讓她想起自己的家鄉(xiāng)巴拉村,這里的境況幾乎如出一轍,還好有簡易的山路。看著孩子們見襟捉肘衣不蔽體的模樣和一雙雙充滿童稚天真的眼神,她的心寒了!村民們看著這個小女娃,心疼地說:“孩子,神山會保佑你的,如果晚上一個人害怕,就到家里來??!”一句話,讓他的心濕潤了,她覺得村民的心像雪山一樣亮。這是考驗和歷練她年輕意志的分水嶺,天不亮就點著明子火把在山頭上引導孩子們來上學,中午留住遠途的孩子跟自己一起用餐,下午放學護送他們回家,然后聽著山風的吹打,鳥獸的尖叫,伴著明明滅滅的燭光,備寫教案,批閱作業(yè)……一幢經(jīng)堂似的廟宇學校,一位女教師,卻沒有一位學生輟學。她的工資,大部分都買成了學生的學習用品。一日三餐,幾乎是糌粑、酥油茶,一年下來,沒有吃過一頓新鮮的肉食和蔬菜,她把自己的米面省下來,給了那些需要營養(yǎng)的學生。 藏民們知道后,主動送來平時舍不得吃的雞、蛋和牦牛干巴,還有糌粑、酥油,都被她婉言謝絕,她知道這里的村民生活不容易,孩子們能好好安心讀書更不容易! 知道她要調(diào)到另一個村寨的消息傳來時,全村男女老少集結(jié)在“經(jīng)堂小學”,殺雞宰牛,為她送行,孩子們抱著年輕的“媽媽老師”痛哭失聲,她的心里感到一陣陣酸楚,淚水融化了雪山上的堅冰。 1985年至1988年,她在東旺鄉(xiāng)中心村公草龍小學一師一校,一呆就是三年。當時沒有學校,是借租著過去村寨里囤積糧草打青稞的場所,四周殘墻斷壁圍一幢破損不堪的土掌房,上面架糧草,下面當教室和臨時住人,即便把大木門關(guān)上,夜貓子隨便可以進出,這樣的環(huán)境對她而言,已經(jīng)習以為常,用她的話說:“孩子只要不被風吹日曬雨淋,有一塊地盤讓孩子讀書識字,就已經(jīng)是托菩薩的福了!”而自己就蜷縮在這樣的“破廟”里,用一腔青春熱血,每天重復著一至三年級的復式教學,把無私的關(guān)愛獻給雪山深處的孩子。村里的扎史培楚老人不會忘記孫女病了,高燒昏迷,被她背著扶上馬背,沿著崎嶇的山道送到醫(yī)院的情景;央珍大媽清楚記得,自己重病纏身多年臥床不起,她乘休息之余,三天兩頭揣了自己省下的米面來照看;學生格區(qū)央宗因家境貧寒面臨輟學,是她省吃儉用為孩子補交學費,家長執(zhí)意要送一頭藏豬來感謝,被她一次次謝絕……這樣的事例,在一千多個冬去春來的日日夜夜,說也說不完。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不是母親卻勝似母親的關(guān)愛,越過這20多戶人家10多個學生娃的小村莊,像洶涌跌宕的東旺河水,喧沸了雪山峽谷的寧靜。她的故事和事跡,牽動和感化了一個人的心,一名退伍軍人——東旺鄉(xiāng)糧管所職工羅云貴,土生土長的藏族漢子。慢慢的交往中,彼此愛慕,破壁為秋風所破歌的“校園”內(nèi)外,綠油油的菜苗見證著他們的忠貞,康學蘭的心更穩(wěn)沉了,寨子里的人無不拍手稱好。 1988年的秋天,峽谷兩岸的邦錦美朵開得很艷,他們要結(jié)婚了,小羅在企業(yè)單位工資低,而她的愛人教書六年,不僅沒攢下一分錢,也沒有買過一件像樣的衣服……小羅心里下了決心,悄悄跟愛人說服:“我們?nèi)ヂ糜谓Y(jié)婚!”這新鮮名詞像一聲炸雷,惹得親戚朋友喋喋不休。其實小羅心里最清楚,在村寨里辦婚事五勞七傷,很浪費,即便手里沒錢,也要以游走的方式,舉辦一場只屬于他們自己的“節(jié)儉婚禮”,讓沒有走出過雪山一步的愛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小羅的大哥再也清楚不過,說服家人和親朋,動情地說:“現(xiàn)在是新社會了,新事新辦,隨你們愿吧!”隨即慷慨解囊,把做松茸生意得來的1800元錢給了他倆,在當時可謂是天文數(shù)字,這是他們一輩子無法忘記的“婚禮情債”。 1988年8月至1995年8月,她只身離開東旺,調(diào)到尼西鄉(xiāng)南哈小學,一呆又是七年。這所學校集中了三個自然村100多戶人家的孩子在這里上學。她清楚地記得,第一二年只有她和另一位老師,30多個學生;第三年三位教師,學生數(shù)達50人;第四年4位教師,學生增至70人,加辦四年級;第五年至第七年三位教師,學生約50人……七年來,她一直跟班級復式教學,教授一至四年級的語文、數(shù)學、音樂等,多年的實踐,讓她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認真踏實,勤學苦干的作風,成為學校的一根標桿;生活簡樸,略善好施的品性,成了學生的榜樣。同行的老師動容地說:“當時她身懷六甲,行動不便,也沒有落下一天的課,直到丈夫匆匆趕來接她住院,還在問學生娃娃的事情,這是一般人做不來的!”她的孩子是在自己的背上、批閱作業(yè)的懷里、學校的泥地里和學生娃的玩耍中長大的,大山里沒有“幼兒園”一詞。 1995年8月-1996年8月,她又調(diào)到了三家村完小,六位老師80多個學生,她成了學校的中青骨干, 1996年9月至今在尼西中心完小,一路走來,她翻越了一座又一座山頭,用一顆博愛和坦然的心,始終不渝,堅守住每個山頭的日出黃昏,三十多個春秋站立講臺,桃李天下,但她從來沒有因為家庭或者個人的私利,索求回報。在擁有300多個學生的鄉(xiāng)級完小里,她對學生教學的方式方法,大膽創(chuàng)新,運用自如,并從1997年開始,一直擔任五六年級的數(shù)學、科學、美術(shù)、勞技等課程,成為學校的骨干力量,加上母性特有的親和力,深得村民和學生的擁護愛戴。特別是從2010年8月底開始,尼西中心完小與全州各地中小學一樣,步入了集中辦學的軌道。當時還擔任著一年級教學科目的她,看到很多孩子小小年齡,第一次遠離家門和父母,也沒有上過學前班,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她就經(jīng)常跟班查夜,看孩子們睡得好不好;平日里經(jīng)常為他們梳頭、講故事,放松他們思家的心緒;為了防止開水燙傷孩子,在規(guī)定的時間給他們打開水;仔仔細細地檢查床鋪,幫助夜尿的孩子曬被褥和墊子;一旦發(fā)現(xiàn)學生感冒發(fā)燒或拉肚子,就帶著孩子去鄉(xiāng)上的醫(yī)院看病救治,墊支醫(yī)藥費,幫他們清洗身子、洗褲子……身為師者,她言傳身教;作為女人,她是育兒園最優(yōu)秀的母親!每當看到孩子們臉上燦爛的笑容,無憂無慮地依偎在自己的身旁時,她的心里總有說不出的欣慰,甜蜜和幸福感充滿了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這就是雪山峽谷賦予她的仁慈、寬容、博愛。 在村小時,學生的考試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多次得到校區(qū)領(lǐng)導的鼓勵肯定,社會的普遍贊譽和好評。很多榮譽成為她孜孜以求的助推器,1998年獲縣教育局女職工“崗位能手”、2004年被校區(qū)評為“師德標兵”、2005年獲香格里拉縣婦聯(lián)表彰的“2001-2005年巾幗建功”先進個人稱號、2008年7月,她的教學設(shè)計《月相變化》獲云南省科學教育鼓勵獎、2010年獲校區(qū)“先進工作者”。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很多學生走出大山,走向外面的世界,但始終不忘老師的教誨和養(yǎng)育之恩,乘著節(jié)假回鄉(xiāng)探望她,這是對她莫大的匯報。她總會說:“雖然在教學中一直處于前茅,但使自己更欣慰的是,她不會以成績作為衡量學生的標準,用成績抹殺學生的自由、尊嚴和活潑開朗的性格,無論是學困生,還是優(yōu)等生,都會一視同仁,讓他們在相互學習的過程中,找到樂趣,增強學習的勇氣和自信!”很多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地說:“老師和我們玩老鷹抓小雞,有‘媽媽’的保護,我們很幸福很快樂,真希望康老師當我們的媽媽!” 她舒心地笑了,動情地說:“他們都是我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