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對于農場人來說是珍貴至極的。 香格里拉縣上江鄉(xiāng)木高村委會中心第四村民小組因大集體時是大隊農場,因而得“農場”這個地名。 聽老人說,解放前這個地方有人居住過,但由于缺水,住不了幾年就搬走了。記得小時候經(jīng)過此地,滿是雜草叢生的荒地和被江水沖擊留下的鵝卵石,只有荒地上一些殘墻斷壁和周圍的幾棵果樹似乎在靜靜地告訴人們,這里曾經(jīng)是有人煙的地方。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木高大隊在此修建大隊農場,從各個生產隊抽調強勞動力開荒種田,我父親便是其中的一個,在農場當保管員。那時,農場員工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著水桶,到近一公里外的金沙江邊挑或背水,每人兩趟。一段時間后,員工們在離場部一公里遠的山溝里挖出了一股筷子粗的山泉水,于是搭木槽,把水引到場部,用木簡槽積水。 農村實行包產到戶后,農場解散。政府動員二半山區(qū)生存條件差的農戶搬遷到農場居住,這樣,八十年代初,七、八戶移民便在此定居,成為第一批“土著”居民。那時,用的還是農場時的那股水和那些木槽,不過在自家的房后多了一個三合(用石灰、沙子、土合成)水池,總的來說,水還算夠用。八十年代中期,在縣里的幫助下,在離出水洞不遠的地方修建了一個小蓄水池,并把鋼管拉到各家,實現(xiàn)了各家各戶有自來水。但這個自來水五天、一個星期才放一次,因為出水小,要蓄滿水需要一定的時間。經(jīng)過分家、再移民等,農場的人戶多了起來,到我家搬進農場時,人戶已達十五、六家。這個時候,用水就成了問題。水池還是那個水池,出水卻越來越小,蓄滿一池水的時間比以前多了許多。十多戶人家分成組,輪流放水,放一次蓄下的水用到第二次,需要十多天時間。節(jié)約用水成了農場人的習慣,洗臉水舍不得倒,積起用來洗衣服,洗碗后再積起來喂牲口。下雨的時候,屋檐下接滿了大、小盆子。一場大雨過后,接來的水,便可派上用場。 水勉強能夠滿足人畜,農田就全靠天了。雨水好時,糧食豐收,遇到干旱,顆粒無收。第一批移民時,還開墾了水田,種出了稻谷,由于農場日照時間長,谷子比其他地方的產量高,隨著水的缺少,水田也變成干地,再沒有哪家種水稻了。香格里拉縣在沿江一帶推廣種桑養(yǎng)蠶時,我家在退耕還林的十二畝地里種上了桑苗。那年雨水少,樹苗成活率不高,到年底退耕還林的補貼——大米和麥面拉到家里時,我母親很內疚,說樹都沒有種好,不好意思吃政府的補貼,決心第二年挑江水也要把樹苗種活。第二年雨水好,我母親沒有去江邊挑水,桑苗全部成活。 以后幾年,人戶還在不斷增加,水卻起來越少,人畜比較多的農戶,用起了兩個水池,但從山上引來的水已經(jīng)不能把村里的水池蓄滿,而且,由于年久失修,山上的蓄水池已不能很好地蓄水。2009年春夏干旱,山上的出水洞干涸,農場人徹底斷了水。沒辦法,村里有拖拉機的到附近河里拉水,沒有車的只能買水喝,買一手扶拖拉機水40-50元。我母親說,那段時間,我家共買了五車,用了二百元左右。也就在那一年,縣里面扶持了膠管和水泥,讓村民投工投勞,找水源和修補蓄水池。找到的水源地是離村10多公里的山巖上,山高坡陡,村民們起早貪黑,鑿石挖溝,硬是把膠管從山巖上埋到村子里??⒐さ哪翘欤迕駛兌技械酱孱^的蓄水池旁,捧起山泉水,激動不已!老人們說,搬到農場近三十年,第一次喝生水不生病。 農場終于有了充足的水。今年,在鄉(xiāng)政府的扶持下,村頭的蓄水池戴上了帽子,水衛(wèi)生、清涼而且甘甜!村民們說,現(xiàn)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把毛坡河的水引來澆灌農田,農場肥沃的土地發(fā)揮的效益更大。 農場人對水記憶深刻,難怪每年正月初十,村里的傈僳族、納西族、藏族、漢族都自發(fā)來到水源地祭拜。(余富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