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離開人世七十三年了,她去世的那年我只有八歲,由于年幼,母愛在我心中的烙印不深,而慈父留下的家教、家規(guī)、家風至今歷歷在目,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 “早起三光,遲起三慌”、“花子無種,一懶就成”。這是父親常掛在嘴上的第一句話,也是他一生遵守的家風。他主張無論做什么樣的人,“一生之計在于勤”。他解釋說,如果太陽照到屁股上,你還在臥床不起,即便路上掉著一包金子,也被早起的人撿取,一旦養(yǎng)成懶的習慣,淪落成“花子”也就不難了。他不但這么說,而且落實在全家人的行動上,不管任何一天,天蒙蒙亮,父親已把火塘里的大火燒著,茶水燒好,洗完臉,便可煨茶,吃早點;大哥、二哥和我,灑掃庭院,在灑掃的過程中,他還向我們強調, “掃地掃角落,洗臉洗耳朵?!苯又蠼?、大嫂為我們張羅早點。吃罷早點,該上學的上學,該喂豬雞牲口的,做其它活的,都各司其事,沒一個人閑著。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薄耙瞿圉q,就不怕泥敷眼”。這是他掛在嘴上的第二句話。他教導我們,無論什么人做什么事,都要能吃苦,才能做最高尚的人,在做事的過程中,要能應對各種困難和挫折。在我的記憶中,父親犁田、打溝時卷著褲腿在水田中的情景,至今仍歷歷在目,在他的影響下,我們全家人培養(yǎng)了吃苦耐勞的習慣。 “養(yǎng)兒不讀書,恰如養(yǎng)頭豬?!边@是他掛在嘴上的第三句話。父親識字不多,他深知不識字的痛苦,也懂得只有讀書才能知書識禮,所以他下定決心供孩子讀書,可我們村還沒有公立學校,父親望子成龍心切,便從麗江請來一位老先生,名字叫桑墨樵,他很有學問,在教我們讀書識字的同時,經常給我們講 “書中自有千鐘栗,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些詩句,激勵我們要好好讀書。還給我們講古人勤奮讀書的故事,如“頭懸梁、錐刺股,”“鑿壁偷光”等典故直到村中辦起了‘國民中心小學’以后,父親就不再請私塾老師了。私塾老師走后,他對我們的學習抓得更嚴了,每天晚上點上油燈,陪我們念書、寫字兩個小時,然后才去睡覺?!肮Ψ虿回撚行娜恕?。他把我們五個弟兄都培養(yǎng)成初中以上學歷的人,個個當上了人民教師。 “人無計劃一世窮,算絕道盡天不容?!边@是父親掛在嘴上的第四句話,他主張用錢用糧要精打細算,勤儉節(jié)約,切莫“有來一頓脹,無來燒火向?!睙o論農事或辦理各種事,都要做到有計劃地開支,不能鋪張浪費,更不要和人家攀比,俗話說:“任賽人種田,莫賽人過年。”損人利己,唯利是圖,見錢眼開的事決不能做,那是天理不容的。 “不會做人看鄰舍,不會做官看旁州”這是父親掛在嘴上的第五句話,他要求我們做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吃飯、睡覺要做到“吃沒言,睡沒語?!辈荒軡娙鲲埐?,萬一不小心潑撒了,飯后,也要把他撿起來去喂雞,因為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吃飯不能光顧自己不顧他人,特別要照顧在你身邊的老人和小孩,吃完飯,要幫忙大人收拾。睡覺講話會防礙他人睡覺,也會影響自己的睡眠,任何人都必須遵守,起床一定要折疊好自己的被子,這是他對我們的起碼要求。在做人上他要求我們不貪小利,不占小便宜,做事要謹小慎微“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弊鋈艘或湶辉辏渍Z說:“人狂有禍,天狂有雨?!薄袄哮f喜歡打破蛋?!彼谩盎馃i圈靠隔壁”、“遠親不如近鄰”這些道理教育我們鄰里相處要和睦,要互幫互讓。又用“慈鳥反哺、羔羊跪乳“的故事教育我們敬老、孝親。 父親用以上家教、家規(guī)、家風來建造家業(yè)、培育兒女,雖無驚天動地的成就,但利國、利民、利自己。(趙如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