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是一位具有傳統(tǒng)美德的女性,她的為人處世是我輩及子孫后代學習的楷模。 母親陶氏,出生在維西臘普灣塘上一個有著傳統(tǒng)良好教育的農(nóng)民家庭,共有兄弟姐妹七人,母親排行第六。由于兄弟姐妹眾多,母親沒有進過學校,可是在我們的心目中,母親毫不遜色于飽讀詩書的古典淑女。 奶奶趙氏,在父親只有16歲時就已過世。爺爺不善于操持家務。父親共有兄弟六人,父親為長兄,在傳統(tǒng)的中國社會里,長兄即為父也。于是,16歲的父親開始操持家務,養(yǎng)家糊口,供年幼的弟弟們上學,承擔起一家7口人的生活重擔。在父親17歲時,18歲的母嫁給了父親。從此以后,父親和母親就共同承擔起挑起一家大梁的重任。 父親的5位叔叔,當時只有二叔、三叔稍稍懂事,其余的年幼無知。母親對待五位叔叔,就如同親生母親對待自己的孩子們一樣,毫無怨言,無償?shù)孬I出了愛心,只至將五位叔叔撫養(yǎng)成人。 在撫養(yǎng)五位叔叔的同時,我們兄弟姐妹五人先后誕生,更加重了母親的負擔。但母親從未打過、罵過我們,每當我們做錯事的時候,母親總是語重心長地教導我們。 母親的性格溫和而又善良,不但在家中如此,對待其它親戚、鄰居和外人也如此。我們從小到大,從未聽說過更沒有見過母親與別人吵鬧,母親與父親之間也從未吵過架。此事有口皆碑,有目共睹,在村子里,我們的家庭連年被評選為“五好家庭”和“十星級文明戶”。 后來,我們家里還多了一口人:一位姓胡的“五保戶”。她雖然有兄弟姐妹,與我家無直系親戚關系,但她極其喜歡與母親相處,來到我家生活14年的時間,直到70多歲后將她體面送終。 母親的一生始終保持著勤勤儉持家、艱苦樸素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起早貪黑是她的習慣,她總是不停地勞動著。記得年已八旬時,她還舍不得休息,直到后來臥床不起。 在文革十年中,由于家庭成分被劃分為是“地主”,母親在肉體上和精神曾經(jīng)遭受非人一般的摧殘與折磨,留下一生的癆病。1978年11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黨中央為“地富階級”摘去階級成分的帽子時。母親獲得了自由,獲得了新生,而也卻邁進了53歲的門檻。 無論生活有多少苦難,母親對我們兄弟姐妹一直保持著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愛護,對我們的兒女們也如此。從母親的身上,我們學到了很多知識,懂得了很多道理:自始至終的艱苦樸素,勤儉持家的精神,堅定不移的忠貞,寬厚待人,與人為善,誠實善良等。 2004年2月19日,重病的母親經(jīng)醫(yī)治無效,永遠地閉上眼睛,享年80歲。 從此,我們再也不能目睹她親切的音容笑貌和慈祥的面孔,再也不能聆聽她的諄諄教誨,左鄰右舍失去了一位慈祥的老人,我們卻失去了一位慈愛的母親。 母親,您的一生堪稱“母懿后人,德范永存”。您的兒女們及子孫后代將永遠懷念您,安息吧,我們敬愛的母親!(李金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