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嫁 苗青攝 七夕是個溫柔的日子,琴弦一般彈響人心底最柔軟的音符,再忙碌的人,再冰冷的心,在這個日子的熏染下,也不要禁莞爾一笑了:和“水做的女兒”有關(guān),和心靈手巧有關(guān),和愛情有關(guān)。 俗話說“百里不同俗,十里換規(guī)矩”,七夕,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過法,但每一處習(xí)俗都無不透露著對美與善的向往。在我們家鄉(xiāng)的七夕,有“投針”、做針線和偷聽牛郎織女說話的風(fēng)俗。只是這幾年“投針乞巧”愈來愈被人們淡忘和忽略了,僅有的記憶,還是兒時,奶奶手把手教我們:拿臉盆舀滿水放到院子里讓太陽曬,空氣中細(xì)微的塵埃會被吸附到水面上來,結(jié)成一層薄薄的膜。這時候從針線筐里找一枚細(xì)小的繡花針輕輕放到膜上,針的影子會投射到盆底,那影子若是呈現(xiàn)出花兒呀、云朵呀等形狀,那便是乞得了織女的真?zhèn)鳎凶觥暗们伞?,但得巧主要還得有一顆善于琢磨的好學(xué)心。 而三十里之外山村里的姥姥又跟奶奶有過爭論,說最有效的乞巧,不是在白天,而是要在夜晚有月光的時候,姑娘們各自拿著針線,在月光下穿針,誰最先將線穿入針眼,誰便得了巧。然而這談何容易,初七的月亮本就未圓,那一點(diǎn)清光,單是看到針線就不容易,又逢著織女牛郎相見要落淚一番,這個日子多半要陰天下雨,看不到一絲月光也是有的。 最靠譜的還是母親教的,她在七夕這天必定讓我和姐姐跟她一起做針線,反正農(nóng)村閑暇時,她可以有做不完的針線活,她說無論社會怎么進(jìn)步,女孩子有一雙巧手也是應(yīng)該的。母親喜歡穿盤扣的褂子,纏繞成盤扣之前的絳子,都是她用細(xì)密的針腳親手縫制,那盤扣形狀豐富多樣,像祥云,像葉子、花朵、豆芽兒……母親的巧手,是四鄰有口皆碑的,他們年輕時那個年代,很多嬸子大娘都穿過母親幫著縫好的衣服、棉襖、布鞋。姥姥哄我們說,母親的這雙巧手,就是七月七乞巧得來的。我和姐姐,滿懷虔誠,老老實(shí)實(shí)在哪里拼花布,縫沙包,繡鞋墊,幻想著做一個巧手的女孩子。 而兒時的我,最感興趣的,還是夜晚到梅豆架下聽織女牛郎說話。三五個小伙伴相約藏到門口的梅豆架下,等到了夜深人靜,也影影綽綽看不清,聽不清。最后被大人攆著去睡。很快沉入夢鄉(xiāng),夢里云蒸霞蔚,像是看到了銀河翻波和澄明的宇宙。我在“河”邊守著望著:牛郎織女來了嗎?我是多么著急,一心想著他們能夠全家團(tuán)聚……(文/張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