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弘 我出生在上世紀50年代中后期,從小就沒見過自己的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在我小的時候,當見到別的小朋友除了能得到父母的關愛之外,還能得到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的疼愛時,心里無比的羨慕。為此我曾問過父母:“我咋沒有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呢?”而父母回答是:“所有人都有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的,可你出生時,你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都去世了,所以你沒見過他們?!?/p> 而后“文化大革命”到來,被挨批斗的父母難以關照我和弟弟妹妹,1967年便把我們送回到了老家,寄養(yǎng)在姨媽家中。姨媽家居住在老家縣城,他們家庭人口多,生活也不算富裕。我們到了他們家后,實際上就連父母的關愛也就很難得到了。而在姨媽家中,有一位老人走進了我的少年生活,以至于我至今對她難以忘懷,她就是我這篇文章描寫的姨奶。 姨奶是我外婆的親妹妹,在我和弟弟妹妹寄養(yǎng)在姨媽家中那幾年,她都會經常到姨媽家里來,實際上是借故看看我們。而對我和弟弟妹妹三人中,她最關愛的是我,最疼愛卻又是我妹妹。有時她會悄悄給我點零食或零錢,并叮囑我:“別告訴別人。”而凡遇上城里人的紅白喜事時,她又會特地帶上我妹妹去赴宴??吹贸鲆棠虒ξ覀兗娜嘶h下的生活很憐憫,對我們的成長很在心,但又不想介入姨媽家里的生活。對此她對我們的關愛顯得無能為力。 姨奶是個穿著整潔、舉止拘謹、說話辦事很講究分寸的老人。記得她第一次來看我們時,最先告誡我們的事是:要循規(guī)蹈矩、知書識禮,任何事不可以由著自己的性子。以后她每次來到,又總是先重復這些話,才詢問我們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后來許是她怕過多提及姨媽家里的生活,到姨媽家里也總是找個借口,不再問我們的生活情況。但從她那慈祥的目光中,讓我看出她的惻隱之心。她同情我們寄人籬下的少年生活。 也就在老家生活的幾年中,姨奶總是隱隱約約地關愛我們。由此我對她也有了更多的了解,而對她坎坷不幸的一生,卻讓我扼腕嘆息。 姨奶錢氏大概出身于1899年,她身材矮小、瘦弱。聽人說她年輕時容貌出眾,且能干而賢惠。只因為家庭貧困,把她嫁給了城里一戶姓蘇的人家,做的卻是人家的二房。在舊時的婚姻制度中,二房女人根本沒有任何的家庭地位。姨奶嫁到蘇家后,曾為蘇家生過一個男孩,遺憾這男孩出生后不久就夭折了。最終她在蘇氏家沒有一男半女,過的卻是丫鬟般的生活。 就在姨奶30多歲時,她年老的丈夫就離世了。按說那時已經是民國時代了,社會上倡導婦女婚姻自主。可失去丈夫的姨奶,對婚姻之約卻安分守命,她從來不提任何改嫁之事,而是一如既往地堅守在蘇家的屋檐下,看護那大房女人所生的兒子志雍。志雍成了她對蘇家的唯一希望。 接著蘇家的大房女人也去世了。她便含辛茹苦地供養(yǎng)著和她沒有血緣關系的兒子志雍。好不容易到了解放,志雍有了工作,娶妻生子,姨奶也算在家庭里有了名分了??扇f萬沒想到志雍卻得了一場疾病,撂下妻子女兒英年早逝。至此蘇家人只有姨奶錢氏和兒媳潘氏、孫女蘇珍三個不同姓氏的三代婦人。 我們在姨媽家生活的第二年,母親從外地回到老家看望我和弟弟妹妹,當母親帶上我去看望姨奶時。姨奶見到我母親的到來,忍不住含著熱淚訴說家里的不幸。原來阿珍姐姐高中畢業(yè)了,按當時政策必須到農村“插隊落戶”,而那潘氏阿姨卻嚷著要改嫁,面對一個“穩(wěn)固”的家庭就將拆散,難以挽回家庭厄運的姨奶,覺得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那時母親勸解姨奶說:“新社會了,別用舊社會那套來要求兒媳婦?!?/p> 就因為姨奶一生的坎坷不幸,我母親和幾個舅舅每次從外地回老家,都首先去要看望她,她對自己的侄兒侄女們都相見如故。而對我那時在她身邊更是親切相待。記得在那年阿珍姐下鄉(xiāng)之后,暑假里姨奶多次邀我和她到城外打豬草。每次打豬草歸來,她都會給我1角錢和留我吃午飯。后來我才知道姨奶帶我打豬草只是個托詞,目的只是想帶上我散散心。因為那年月用不了1角錢就能買一籃子豬草。 而就在此后,她孫女阿珍為了早早擺脫“插隊落戶”的生活,不到第二年就出嫁給城里的一戶人家。我聽姨奶對我姨媽說過:“饑荒三年餓不死手藝人,阿珍嫁的人家是打鐵的。人品好,家里的日子也寬綽?!倍⒄浣憬愠黾藓螅皟合薄迸耸侠^續(xù)提出改嫁之事。而姨奶為了維護蘇氏門第,明理懇求潘氏守節(jié)的同時,卻又千方百計地討好于她。按理潘氏阿姨在國營飯店工作,不愁吃飯問題??梢棠虨榱烁谢胱屗艞壐募拗?,總是熱菜熱飯地伺候她。 然而一切都事與愿違,不論姨奶怎樣悉心照料潘氏,執(zhí)意要改嫁的潘氏卻不領情,最終潘氏還是改嫁到了姓陳的人家。從此姨奶便無依無靠地守候著年久失修的老屋,孤苦伶仃地過著春夏秋冬的時光。好在孫女和孫女婿能經??赐?,而陳氏家人也不薄情,承擔起了姨奶的飲食起居費用。漸漸地姨奶接受了現(xiàn)實生活。 1971年后,“文革”形勢發(fā)生著變化,母親接我和弟弟妹妹離開了老家,返回到父母工作地點繼續(xù)上學讀書。到了80年代后我有了工作,我便特意回老家看望姨奶,那時姨奶已經80多歲了,明顯已經蒼老了很多,但她除了有點耳背之外,身子骨還很硬朗??杀M管我們已經分別多年了,當見面過后,姨奶便又像小時候教誨我的那樣,再次向我提出:要守規(guī)矩、要勤奮學習,任何事不能由著自己的性子。 1987年我調回到老家,在縣委會工作。當時縣委和縣政府都在舊時的縣衙門里。姨奶見我在“縣衙門”工作很高興,目光敏銳的她,每次見到我都要拉上我說:“你在衙門里工作,是祖上積的陰德。你要知書達理,不可貪贓枉法,一定要守衙門的規(guī)矩?!倍f的次數(shù)多了,我只好躲著她,最怕她喋喋不休、沒完沒了。 以后我離開老家,重新回到原來工作地點工作,便很少見到姨奶。此后將近百歲的姨奶得到了政府給予的生活補貼,街坊鄰舍對她的高德長壽稱贊不已。她被尊為“壽高德馨老人”。而她為了答謝別人對她的敬意,按照老家習俗,自己購買幾大筐吃飯碗在家里,她每餐吃飯用過碗,都被遠親近鄰的人看作是吉祥之物,紛紛討要被帶去收藏。 到了1998年,當我聽說姨奶病臥在床很長時間了,單位里的同事特意陪我回老家看望她。見我到來,她伸出那無力的手撫摸我。讓我吃驚的是,當時她頭腦還十分清晰,能準確說出我和我母親的名字,問我孩子的情況,還是說要守規(guī)矩、好好做人做事。奇怪的是本來已經耳背的姨奶,那時她耳朵一點也不背,當她對我說:“我很快就能見到你外婆和你爸爸?!甭犓晕冶从^,忍不住大哭起來,可她卻一再勸我,叫我別傷心。而我怎么也舍不得松開她那雙柔軟的手。 我們走后第3天,便得知姨奶已駕鶴西去了。按照老家對死者歲數(shù)“男加三、女加四”的風俗,說她活了103歲,而我知道姨奶她真正是99歲去世的。至此我感覺出人的長壽似乎與榮華富貴、鰥寡孤惸都無關系,關鍵在于能夠承受命途多舛的人生,能正確看待禍福旦夕的經歷。而經過歲月的洗禮,讓我時常想起姨奶生前對我們念叨的循規(guī)蹈矩、明理厚道口頭禪,而今它便又成了我們教育下一代人為人處事的準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