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結(jié)婚成了家,每年辭灶也就是包頓餃子、燒燒紙,家鄉(xiāng)的辭灶就成了美好的回憶了。 辭灶的第一標(biāo)志性物件就是“灶馬”。 “灶馬”是村里人的通稱,習(xí)慣叫貼“灶馬”,其實它是一幅木版年畫。很早以前是黃紙做底黑筆畫,畫的上面是一匹馬,那是灶王爺騎著上天用的,臘月二十三這天要把它剪下來燒掉,叫“發(fā)馬子”,現(xiàn)在“灶馬”的色彩斑斕多了。馬的下面是年歷和二十四節(jié)氣表,里面還附帶著幾龍治水、財神坐向等字樣。整個版畫的中間是灶王爺和灶王娘娘的古裝像,有的上面畫的是一男一女,有的上面畫的是一男兩女。最下面畫的是灶王爺見到玉皇大帝的情景,眾神仙載歌載舞,吹笙吹笛,迎接灶王爺?shù)牡絹?。畫上面的馬被剪去后,剩下的這部分畫就貼在有鍋灶的墻上,有的貼在門后,我家的貼在我娘房間的那個大方鏡下面,可能是為了看節(jié)氣表方便,不用下炕了。 很早以前的“灶馬”是不用特意去集上買的。每年一進(jìn)臘月門,就會有三三兩兩的婦女,臂彎里挎著個黑色人造革包,在村里挨家挨戶的串游。包里的東西用包袱包著,很神秘的樣子。她們進(jìn)村民家的時候很小心、很謙恭、很有禮貌,進(jìn)門就是嬸子、大娘的一頓稱呼,然后就言歸正傳:“嬸子,你家要灶馬請財神不?”下面村民的回答可是有規(guī)矩了,這是財神啊,誰敢不請啊,最重要的是不能把“請”說成“買”,那是對、灶王爺、財神爺極大地不尊重。于是家里還沒請的,就趕緊掏出五分錢請一張,放在箱柜的頂上。有的已經(jīng)請了的,就說“我家已經(jīng)請了”,或者“我家已經(jīng)好多了”。我娘好說話,覺得人家來趟也不容易,基本上是來了就請。 俗話說:“辭了灶,年來到。” 辭灶前的那個大集早早的就有了濃濃的年味了。張魯大集是逢五排十,臘月二十的大集就被年味染紅了,紅對聯(lián)、紅福字、紅燈籠、紅筷子。 母親一上集,先是買“糖瓜”,這也是辭灶的標(biāo)志物,說是給灶王爺粘住嘴巴,以防言多必失。然后再去置辦菜、魚、豆腐、肉一類的東西,辭灶那晚上得包餃子、做碗用來擺供。 到了辭灶那天的晚上,父親在擺供桌上點上蠟燭, 燒上香,等母親把下好的餃子也擺上,他就去燒紙和灶馬了。有一次我正好在父親邊上,聽到父親在嘟囔著啥,心里好奇,就想問個究竟。父親把臉一沉:“回屋去,小孩子少說話!”嚇得我乖乖地爬炕上吃餃子去了,但心里老覺得是個心事。第二年再過辭灶看到父親燒紙我就不問了,而是豎著耳朵仔細(xì)地聽,總算讓我聽明白了,父親嘴里念叨的是:“灶王灶王上天堂,少說壞話,多收五谷雜糧?!痹瓉?,父親是在禱告祈福呢!祈禱來年老少平安、五谷豐登、有個好收成。 小時候聽父親說, 辭灶,就是送灶王爺上天。關(guān)于這個節(jié)日,民間有很多傳說。我個人認(rèn)為,灶,與人的吃息息相關(guān),沒有了五谷雜糧,灶王爺也就下崗了。民以食為天,傳說中的灶王爺去跟玉皇大帝說的那些好話,應(yīng)該是代表了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 “臘八煮,把年數(shù)”,回想起家鄉(xiāng)的辭灶,仿佛回到了那個有父親、母親的辭灶的夜晚,心里滿是親切、滿是溫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