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上游流經(jīng)怒江州蘭坪縣通甸鎮(zhèn)而得名的通甸河,因與瀾滄江交匯處鄰近北面小甸村,又稱小甸河。 離小甸河鏈子橋北岸逆流而上,有一座小甸人用于磨面的水磨房。水磨房是一所蓋著瓦的木楞房。記憶中的磨房,所有縫隙都已經(jīng)被揚起的面粉填滿。磨盤占據(jù)了磨房的一半空間,另一半的中間有一個火塘,火塘兩側(cè)搭了幾塊磨得锃亮的六尺板,那是供村民白天小憩和夜間睡覺的“床”。水磨不分白天黑夜,隨著枧槽傾瀉而下的洶涌水流飛速旋轉(zhuǎn)。漏斗里的糧食勻速地落入磨眼。磨出的小麥面、玉米面不斷被主人用木瓢舀進袋子里。 在磨房里,高聲講話依然會被磨盤轉(zhuǎn)動的聲音和河水聲淹沒,不得不附加手勢說明。 水磨房離小甸村約十里。在這里磨面的有小甸村和趙家村的一百多戶人家。磨出的面粉要靠人力沿山路往上運送。磨面的順序是誰家先把糧食背到磨房就先磨誰家的,糧食袋子是按先后依次擺放的,如果有個別后來者因各種原因急于上磨的,排在前面的人家都會體諒讓他先磨。磨面人在火塘里焐上一個粑粑,吃飽了才背著磨好的面粉爬坡運送。大多數(shù)人家走之前都會給守磨人送上一瓢面,以示酬謝。 時光飛逝,一晃五十多年過去了,至今我仍記得到當年和父親點著松明火把,背著面粉經(jīng)過路邊墳墓時我心中的恐懼。每次我都讓父親走在我后面“攔鬼”。 兒時的記憶里,生產(chǎn)隊派出的守磨人大多是上點年紀的老人,守磨人就住在離磨房很近的一個巖洞里,洞口用幾塊木板虛掩著。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小甸村通了電,有一戶村民買了一臺小鋼磨,從此,村民們結(jié)束了艱難到磨房里磨面的歷史。如今,我雖然在維西縣城定居,但時時會想起我的衣胞之地——小甸村,想起小甸河邊的水磨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