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的賀蘭山,隨處聳立著堅硬無比、如刀削般的巨大巖石峭壁,歷經(jīng)千萬年風雨而未有絲毫改變。在賀蘭山東麓綿延200多千米的范圍內,有27個山口,分布著數(shù)以萬計的古代巖畫。這些出于遠古人之手的畫作由于巖石的堅硬特性而保存了千萬年,人們把它們稱為賀蘭山巖畫。前不久,我隨“西北采風團”一同走近了賀蘭山巖畫。 賀蘭山自古以來是西戎、羌、氐、匈奴、鮮卑、突厥、黨項等眾多少數(shù)民族長期游牧、繁衍生息的地方。他們在紙筆沒有發(fā)明的時代,游牧、圍獵之余,以石為筆,以巖壁作紙,把自己的生活、思想、喜怒哀樂都鑿刻于其上。上萬幅巖畫包括了遠古人的放牧、狩獵、祭祀、爭戰(zhàn)、娛舞等生活場景以及牛、羊、馬、鹿、虎等多種動物圖案和抽象符號等。 經(jīng)科學家用地衣測年法鑒定,賀蘭山巖畫的制作時限跨度將近萬年。也就是說,從商周時期的鬼方、獯鬻、獫狁、鬼戎,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狄、戎、匈奴,再到隋唐至西夏、元時期的鮮卑、突厥、黨項、蒙古等民族,跨越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三個歷史階段,在這里由不同的游牧人群按照不同的心理意向,先后在綿延數(shù)百里的山崖上進行過巖畫鑿刻,不論后來許多民族或遷徙或融合于其他民族,但這些巖畫真實地留下了他們的文化和文明的足跡。因此,賀蘭山巖畫的作者并不是單一的民族,而是眾多古代游牧民族集體創(chuàng)作的結晶。史學家認為,賀蘭山巖畫是中國游牧民族用藝術形象描繪的史詩,是研究中國人類文化史、宗教史、原始藝術史的文化寶庫,更是記錄人類童年時期的藝術珍品。 賀蘭山的巖畫確切地說是巖刻。在風景秀麗的賀蘭山東麓,已發(fā)現(xiàn)的遺存巖畫群有27處,畫面總數(shù)約在萬幅以上。最具代表性的是賀蘭口巖畫,有5500多幅單體圖案的巖畫,分布在溝谷兩側綿延600多米的山巖石壁上。它們大部分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北方游牧民族所為,也有其他朝代和西夏時期的畫像??讨品椒ㄓ需徔毯湍ブ苾煞N,人首像的畫面占總數(shù)的一半以上,其次為牛、馬、驢、鹿、鳥、狼等動物圖形。其藝術造型粗獷渾厚,構圖樸實,姿態(tài)自然,寫實性較強,給人一種真實、親切、肅穆和純真的感受。賀蘭口巖畫的題材、內容與表現(xiàn)手法都十分廣泛,富有想象力。就人首像而言,有的長著犄角,有的插著羽毛,有的戴尖形或圓頂帽子,有的大耳高鼻滿臉生毛,有的口銜骨頭,有的面部有條形紋或弧形紋。動物巖畫圖形構圖粗獷,形象生動,栩栩如生。太陽神巖畫是賀蘭山巖畫中的精品,磨刻在距地面40余米高的石壁上,雙目炯炯有神,看上去非常威武——遠古時代,人們以太陽為圖騰,刻畫成巖畫,表達對太陽的崇拜。 賀蘭山巖畫記錄著人類童年時期的一切,它們中的每一幅都仿佛有著靈動的生命,掛著亙古的微笑,涌動著鮮活的生命和智慧。我置身于青山綠樹之中,欣賞著一幅幅形象逼真的巖畫,仿佛看到了遠古時代的人類正在曠野和森林中穿梭,在太陽底下聚火而舞……旅途中,團友即興賦詩: 賀蘭山缺雁南飛,雨歇云輕日照微。 絕壁攀巖羊漸壯,寒溪跳澗鹿初肥。 運斤落木逢秋去,舉火摩崖戴月歸。 惟石有言須破譯,太陽神跡浴光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