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西北太行山南麓,沿著新鋪的水泥盤山路一路向前。盤山路平整、寬敞,足夠兩輛車并行而過。與大部分盤山路相似,這條通往江嶺村的道路一面貼著崖壁,另一面則是或深或淺的山溝——樹木依地勢而長,層層疊疊,是山溝最天然的屏障與分界,令人少了幾分望之生畏的凌厲,多了幾分踏實與安心。 車子爬到最高處,眼前一下豁然開朗,仿佛擁有了“上帝視角”,藍天白云之下,遠處層巒疊嶂,近處低矮房屋,以及填補在中間的梯田和彎彎曲曲的山路都盡收眼底。路旁的一塊塊山石或大或小,隨意擺放著,似乎又遵循著某種規(guī)則,頗具美感與野趣,還帶著天然的形態(tài)與質(zhì)樸的氣息。就像一位盤著發(fā)髻、穿著圍裙的農(nóng)家大嬸,面對遠道而來的客人,局促地在圍裙上擦手,臉上卻浮現(xiàn)出真誠的笑容,一面讓座,一面熱情地招呼:“快進來,先喝杯熱水?!?br/> “江嶺”是這個山村的名字,聞其名,就知其意,腦海里會自動浮現(xiàn)出“一道道溝,一道道梁”的畫面。確實如此,江嶺村面積8000余畝,全村轄老馬嶺、南江嶺、北江嶺、原背4個村民小組,是名副其實的深山村。江嶺村歷史悠久,明朝時期,姜姓人家在此居住,村名為姜嶺。后來,“姜嶺”被改為江嶺,也就是現(xiàn)今村名的由來。 村里多樹木,除了梯田之外,坡上、嶺上全是郁郁蔥蔥的灌木和大樹,柿子樹、櫻桃樹、花椒樹、槐樹,隔幾步就有一棵。村里人也搞不清楚,最初這些大樹是先人種下的還是野生的。深秋時節(jié),柿子樹上掛著一顆顆火紅的果實,吸引來一群群鳥類啄食,村民從來沒有驅(qū)趕過這些小東西。山嶺上的樹葉也開始泛黃,映襯著火紅的柿子,遠望一片金黃,讓人看著心生歡喜。 人們把柿子削了皮,拿繩子穿成串,一串串地懸掛在門前晾曬。同樣曬在門前的還有辣椒、茄子、豆角、蘿卜、南瓜、紅薯,或切片或切絲,平攤在房前屋后的竹匾和席子上,也有苞谷、黃豆等農(nóng)作物——趁著秋陽正好,萬物皆可曬一曬。遠遠望去,色彩斑斕,繽紛奪目,與湛藍的天空相映成趣,真可謂是“秋日勝春朝”! 靠山吃山。因為背靠著太行山,一直以來,江嶺村的村民就地取材,利用山上的石頭壘房,結(jié)實宜居。劉家大院規(guī)模較大,石雕十分精美,是江嶺村石屋中的精品。和北方鄉(xiāng)下大多數(shù)傳統(tǒng)院落的格局一樣,劉家大院坐北朝南,大院里共有三座房子,分為堂屋、東廂房和西廂房。房子的墻壁全部由石頭壘就,一共有兩層,每一個門洞以及窗洞的拱形石頭上都雕刻著諸如梅花、喜鵲、如意等象征著吉祥的花紋——這在幾十?dāng)?shù)百年前絕對算是豪宅了。石頭造的房子除了結(jié)實、穩(wěn)固之外,還有冬暖夏涼的功效,夏天不用空調(diào),冬天不用暖氣,居住體驗感特別好。 除此之外,村里還有石頭鋪的路,石頭砌的橋,石頭蓋的房子,包括人們生活生產(chǎn)用的各種用具——石磨、石碾、石桌、石凳、石碗、石斧……太行山石為人們增添了一道風(fēng)景,或者說,太行山石原本就是最美的風(fēng)景,它代表著山里人堅硬的筋骨。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下山生活,石屋里只剩下一些年邁的老人。他們不愿意離開生活多年的環(huán)境,執(zhí)著地守著這一方故土。有他們在,兒孫們就有一趟趟歸來的理由,山村里就仍有生氣和活力,仍有千百年來一直不變的精氣神。就像山嶺上的一棵棵大樹,只要根在,來年就一定能重新變得枝繁葉茂、碩果累累。 離開江嶺村時,陣陣山風(fēng)吹來,令人精神為之一振。抬眼四望,一朵朵白云環(huán)繞在山村之上,似乎觸手可及,山坡上是低頭專心吃草的黃牛和羊群。你可以清晰地看到云朵的流動而產(chǎn)生的光影,一朵云飄走,又一朵云飄來,共同守護著江嶺村的閑適與祥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