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紹興,我靜靜地走進“魯迅故里”,一顆心,寧靜而詩意。 走進“魯迅祖居”,魯迅家族的點點滴滴便印入我的眼簾。曲徑通幽的小院、古樸整潔的擺設(shè),玲瓏有致的家居,生動地再現(xiàn)了魯迅早年的生活環(huán)境,也隱隱透出一絲凄涼的氣息。古樸的方桌,寧式木床,以及魯迅小時候使用過的書桌,都在無言地訴說著歲月的滄桑。 走進“魯迅故居”,這里有魯迅的臥室、母親魯瑞的臥室和繼祖母蔣氏的臥室,蔣氏常給幼年的魯迅講故事。后來,魯迅在《狗·貓·鼠》《論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動的回憶。 魯迅家的廚房別有特色,房子寬大,陽光充足。所有的廚具都是大號的。很長的案板,很大的水缸,以及很多的陶碗和罐子,分門別類,擺放得非常整齊。廚房,俗稱灶間。魯迅兒時有許多農(nóng)民朋友,其中和章運水最為要好。導(dǎo)游告訴我,這是他倆初識并經(jīng)常玩耍的地方。章運水教魯迅怎樣捕鳥,講述在海邊沙地里看管西瓜、拿胡叉刺猹的故事,是他讓魯迅認識了一個在書本上見不到的陌生世界。后來,魯迅曾以章運水為模特兒在小說《故鄉(xiāng)》中塑造了“閏土”這個生動鮮活的藝術(shù)形象。 走出灶間,眼前豁然開朗,一個郁郁蔥蔥的大園子呈現(xiàn)在眼前,這便是魯迅筆下的“百草園”。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令人遐想無限。 綿綿細雨中,“百草園”散發(fā)出淡淡的清香,令人心醉。流連在此,想象童年的魯迅在這里捉蟋蟀、找蜈蚣、摘覆盆子果、拔何首烏藤的情景,我微笑如花。 “三味書屋”約有35平方米,正中上方懸掛著“三味書屋”的牌匾。魯迅12歲至17歲在這里求學(xué)。魯迅的座位最初在書屋的南墻下,由于別的學(xué)生經(jīng)常出入后園,影響他的學(xué)習(xí),就要求塾師把座位移到東北角。魯迅使用的是一張兩抽屜的硬書桌,在桌面右邊有一個魯迅親手刻下的“早”字。一次魯迅上課遲到,受到先生的嚴厲責(zé)備,他就在自己課桌的右邊桌沿上刻了這個“早”字,時時提醒自己,此后果然就沒有遲到過。 看著拿著戒尺的私塾老師壽鏡吾的雕像,想象著魯迅先生當(dāng)年刻苦攻讀的情形,品味著“讀經(jīng)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諸子百家味如醯醢”的無窮韻味,我被魯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深深地感染了,一切都變得如此真實。 靜靜地走進“魯迅故里”,心靈深處的種種感悟,讓我更加熱愛生活,同時充滿了上進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