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人體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如果保護不好,讓眼睛害了病、受了傷,就會妨礙視力甚至失明,進而影響工作和生活。6月6日是第18個全國“愛眼日”,雖然今年主題定為了“匯聚中國夢,2016年前消滅致盲性沙眼”。但其實,不僅要防沙眼,在人生各個年齡段,要想徹底保護好我們“心靈的窗戶”,要牢記不同的護眼要訣。 受訪專家: 趙家良 北京協和醫(yī)院眼科主任醫(yī)師 王養(yǎng)忠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直門醫(yī)院眼科副主任醫(yī)師 湯明芳 南方醫(yī)科大學南方醫(yī)院眼科副主任醫(yī)師 兒童期(0~14歲) 預防近視是關鍵 從出生到14歲,是一個人眼睛生長發(fā)育最重要的時期,此時的健康和用眼習慣將為一生奠定基礎。 早產兒和低體重兒應在出生后做視網膜病變篩查,其患病率約為15%~30%。父母要注意觀察嬰兒是否有光感,能否追光和避光,如果不能則說明可能有嚴重的視力障礙,需及時就診。0~3歲兒童要注意預防內斜視。如果家長經常把玩具放在孩子眼前,離眼睛太近,孩子會很吃力地去看清這個物體,長期這樣有可能導致內斜視。眼睛與物體保持33厘米左右為宜。 孩子的視力在3~6歲逐漸發(fā)展,到12歲左右基本完全穩(wěn)定。因此,3歲后應及時給孩子檢查視力。通常眼部疾病最好的治愈期是在6歲之前,錯過了最佳治療期,治療難度會大大增加。7歲后,每天用眼讀書的時間會延長,近視眼是這個年齡段孩子最常見的屈光不正問題,據統計,我國青少年近視發(fā)病率為60%~70%,居全球前列。其中,小學生近視率為30%~40%,中學生為40%~50%。佩戴合適的近視眼鏡是最好的視力矯正手段。此外,9歲前的孩子是致盲性沙眼的易感人群,要注意個人衛(wèi)生,勤洗臉,不要和他人共用臉盆和毛巾。 青年期(14~40歲) 警惕外傷和干眼 此年齡段有不少人因視疲勞加重,近視度數上升,成為病理性近視,所以要保持正確用眼習慣。 青少年由于自我保護意識差,要格外注意保護眼睛免受外傷。眼球是位于人體暴露部位的器官,也是人體組織最精密、最脆弱的器官,外傷可能造成嚴重后果,甚至失明。 由于學習和工作壓力大,用眼時間長,生活起居不規(guī)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患上了干眼癥,表現為眼睛發(fā)紅、干癢、有異物感。 專家建議,工作學習一段時間后,就起身看看遠方,休息眼睛;盡量把電腦放在眼睛水平視線以下,使視線呈15度至20度的俯視角,可減少眼球表面淚液的蒸發(fā);強光下最好佩戴具有防紫外線功能的墨鏡;可經常參加球類運動,讓眼部睫狀肌不斷地放松與收縮,減輕眼疲勞;不要亂用眼藥水。此外,20多歲和30多歲時應分別接受1次眼部檢查。如果佩戴隱形眼鏡,最好每年檢查一次。 中年期(40~60歲) 重點呵護老花眼 進入中年,多種眼部疾病癥狀開始出現。很多人眼球晶體彈性減弱,開始出現老花眼(遠視眼)。 老人不能圖省事隨便到街邊買一副老花鏡戴。因為許多老人存在近視、遠視、散光等情況,并且雙眼的老花程度不同,瞳距也不同,如果隨便戴副眼鏡,容易加重視疲勞、視物模糊等癥狀。 老人最好到醫(yī)院做完全面檢查,排除白內障、青光眼及一些眼底疾病后,再驗光并確定瞳距,定制一副合適的鏡片。老花鏡也要定期更換,因為眼花是晶狀體老化所引起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晶狀體老化程度會增加,繼而升高鏡片度數。老人戴眼鏡看報吃力、眼睛酸脹時,就應及時更換。 老年期(60歲后) 保護晶體最要緊 老年性白內障是老年人的常見眼部疾病。它是發(fā)生在眼球晶狀體上的一種疾病,任何晶狀體的混濁都可稱為白內障。由于進入眼球的光線被混濁的晶狀體阻擋,無法投射在視網膜上,造成看不清物體,甚至失明。世界衛(wèi)生組織報告顯示,中國現有900多萬盲人,其中400萬人因白內障致盲,白內障是我國致盲原因的首位眼病。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步伐加快,因白內障致盲或低視力的人群在快速增長,我國40歲以上人群白內障患病率高達18.85%。白內障嚴重的人能通過手術治療。 白內障發(fā)病與紫外線關系最密切,建議老人在戶外強光下活動時最好戴上墨鏡和寬邊帽,減少燈光下近距離工作及閱讀時間。同時要避免高糖高脂飲食,控制好血糖血壓。此外,老年黃斑變性也是發(fā)病率較高的眼病。一旦出現視野中央看不清楚、視野中間出現黑團、看東西變形等癥狀時,應及時就診。(云南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