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格里拉縣首府所在地有一座古城,當?shù)夭刈迦朔Q它為“獨克宗”,意思是白色石堡寨,即月亮之城。單從這古城之名去想象,不難讓人得知它是一個寧靜、祥和的地方。于是,朋友邀我:“去看看吧?”我回答:“值得去看嗎?我小時候就曾在那里生活過。”朋友又說:“那是一座極具多元民族文化底蘊的魅力名鎮(zhèn)。” 為此,這個秋天我到了獨克宗古城,雖是舊地重游,但卻有一番新的感慨。 香格里拉的秋天,風和日麗,遠處的群山層林盡染,近處的草原火紅一片,仿佛讓人覺得獨克宗古城就點綴在這奇妙的畫卷中。而古韻濃郁的獨克宗古城,街巷的石板路平坦而蜿蜒,臨街的商鋪錯落而有致,那一幢幢藏漢結合的土木建筑庭院,一座接一座,構筑成一派茶馬古道上高原古鎮(zhèn)的雕像。登上古城中央的大龜山,整個古鎮(zhèn)盡收眼底,只見鱗次櫛比的千百戶人家的屋頂上蕩起的裊裊炊煙,恍恍惚惚讓人以為來到了另一個世界。而與之不遠處新建的頗有現(xiàn)代氣息的新城形成了極大的反差,就好像此世界之人在同彼世界之人之間的對話。還有在那雪山草原的映襯下,更讓人不能不感悟到獨克宗古城所歷經(jīng)的歲月滄桑。 走進獨克宗古城,就好像走進了從前,此間無物不古,惟人是新。古老的街坊、古老的水井、古老的公館和古老的民居。轉一轉大龜山上的轉經(jīng)筒,似乎是撫摸到了古老歲月的脈搏;穿行在古老的街道,還以為來到了一個遙遠的地方。就連拂面而來的那股秋風也好像是古老的,當臨街商鋪屋檐下的風鈴響起,我以為是當年的馬幫隊伍又穿街而來了。小時候在古城里曾聽過這樣一首兒歌:“馬來了,貨來了,獨克宗興旺了。”的確,作為滇西北茶馬古道上的獨克宗,當年馬幫的到來,就是給商家?guī)砹讼M?,給古鎮(zhèn)注入了生機,同時也給居住在這里的人們帶來了外面的信息。單從古城中那接連不斷的古老商鋪看,便可得知當年獨克宗古城的生意是多么的興隆,市井又是多么的熱鬧! 據(jù)老人們說,獨克宗在高原的茶馬古道上,從興起到繁榮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了,它不僅是內(nèi)地物資和西藏貨物相互輸送的集散地和中轉點,而且還成為了兩地文化的交匯處。只可惜現(xiàn)在我在獨克宗城內(nèi)充耳聽到的是一首首優(yōu)美動聽的藏族民歌,它早已取代了當年工匠們在古城的作坊里鑄鐵釘、打馬掌、制作銀器和硝制皮革的聲音,若不然還真有一番回到了我童年時代在獨克宗古城生活的感受。但只要用心去體會,也不難察覺這個當年茶馬古道上的名鎮(zhèn)風韻。還不知獨克宗古城在歷史的長河中,吸納了多少從外地而來的開拓者到這里創(chuàng)業(yè),又吸納了多少當?shù)氐暮推渌贁?shù)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正是那些勤勞、智慧而又樸實的先民們在這片土地上和睦共處,上演了幾代人的悲歡聚散,抵御了多少的嚴寒酷暑,才使得古城的故事一直延續(xù)到了今天,也使得古城創(chuàng)造出了這茶馬古道上的悠久歷史文化,固守住了這一方藏漢文化結合的熱土。是啊,過去的日子古城為社會的經(jīng)濟發(fā)展和歷史進步產(chǎn)生過重要的作用,而今天的古城又為我們提供了難得的精神財富和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chǎn)。 朋友說:“獨克宗還真是一個民族文化歷史的活化石。” 于是,我便想到,在久遠歲月里,雪域高原的西藏和黃河兩岸的中原,交通阻隔,相距千山萬水,又處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可獨克宗竟能把兩者文化融合在一起,把藏漢文化相結合的古風演繹得這般的令人著迷,這般的和諧,而又充滿生機和活力。 朋友問我:“這不就是獨克宗的魅力又是什么?” 也許就是這種魅力,一個茶馬古道上的小城鎮(zhèn),千百年來把這種古韻完好地保持得到了二十一世紀,而其中的民情和民風直到今天也不曾衰敗。難怪時到今日獨克宗的居民們還熱衷于情同一家親,同飲一池泉水,同唱一首歡歌,每當月亮升起時都要聚集在一起載歌載舞,那生生不息的歌聲,便是獨克宗古城永遠吉祥的真實寫照。 值此,我認為:“獨克宗不僅是一個古老名鎮(zhèn),而且是一個用歷史文化縮寫了的名片。(殷著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