薅青稞 青稞剛出苗不久,由于薅青稞是婦女們的活兒,所以,藏家婦女開始忙碌著準(zhǔn)備薅頭道青稞,當(dāng)禾苗完全出完后再薅第二道。 建塘、洋塘一帶的民歌中,關(guān)于薅青稞的場景是這樣描繪的:“長在壟上的幼苗好像織女釘織樁,分岔的禾苗,像公羊的角兒,三岔的禾苗,像三根整齊的發(fā)辮。正在薅頭道的樣子,就像烏鴉在灰塵里翻滾。薅第二道青稞的樣子,卻像黑牦牛在土堆上玩角技。當(dāng)青稞出穗的時候,像英雄男兒把喝完酒的銅杯倒放在前面;清除野燕麥的樣子,好像美女分頭發(fā)。” 這段歌詞中,從薅頭道青稞,寫到出穗,再到青稞完全長出后,清除野燕麥,用極為簡單的筆調(diào)把薅青稞到清除野燕麥時的勞作的要求、勞動的場面,栩栩如生地展示了出來。 青稞架 青稞架在建塘、洋塘藏語里稱“若新”,大概是立木之意。由于青稞收割后,要有兩個月左右的時間進行風(fēng)干,所以,在收割青稞之前,當(dāng)?shù)厝艘獋浜弥谱髑囡艿哪玖?。因為,紅松插在地下不容易腐爛,所以,青稞架大多是用紅松樹做成的。青稞架的制作也有一定的講究。一般來說,高度大多在十五肘左右,立木與立木之間相隔六肘左右,兩棵立木之間有兩榴,每榴從下到上有“三眼”或“四眼”。青稞架由于風(fēng)干和日照要求很高,所以青稞架大多是以坐西向東的形式,一字形排開。 如果究其青稞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藏王赤松德贊時期。傳說那時侯有以為名叫聶·達東塞大臣,主要管理吐蕃王朝的牧業(yè)生產(chǎn)。有一年冬天,天氣特別寒冷,大雪覆蓋著整個大地,由于凍餓交加,不少牲畜死于寒冬之中,聶·達東塞心急如焚,他費盡心思也想不出解決冬季牲畜不挨餓的辦法。 在一個漆黑的夜晚,他做了一個夢,夢里他的坐騎——白馬走到他床前對他說:“尊敬的主人,你不用犯愁,你可以讓人在秋天時收割青草,將它曬干,到了冬季無草的時候,拿給那些牛羊吃,它們再也不會挨餓了?!蹦悄昵锾旌?,藏族有了儲備干草的習(xí)慣,有了青稞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