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割青稞 當高原的秋天到來之時,田地里的青稞搖擺著膨脹的腦袋,等待著人們的收割。開鐮的那天,全村人都要穿上布料做的新衣服,以示慶祝豐收。吃飯時要特意喝上一碗紅糖酥油湯,據(jù)說,喝上紅糖酥油湯,有益于保護指尖不流血,割青稞是個勞動強度很大的活兒,在過去,由于勞動力少,田地多,割青稞一割要割到十多天才能割完。待割完青稞時,大多數(shù)人的手指尖都磨破了。 關于收割青稞,民歌中也這樣唱到:“收割青稞有講究,左手把住一大把,右手揮舞金鐮刀;割完三把捆一捆,滿地麥把像鳥群;滿地麥把堆起來,好似壩上一群豬;麥堆馱在牛背上,好似手鈴口朝下;一對麥把扔上架,好像高空大鵬飛;麥架上的青稞喲,好似漢人疊的紙垛兒?!?span lang="EN-US"> 從民歌的唱詞中,可以看出,收割青稞有那么一些程序:一是三把青稞捆成一小捆麥把,捆時,在第三把青稞中抽出十多根青稞桿,按麥穗朝右的形式橫捆在青稞根部約五指寬的地方;第二是把滿地的麥把堆起來,捆扎好的麥把不能隨意亂丟,而是要以麥穗靠朝一邊的形式,整齊地丟在割完的空地上。老人特別注意強調(diào)丟麥把的整齊性,據(jù)說,如果麥把的頭尾不分,老天馬上要下雨懲罰,堆麥把時,一堆少則十把、多則十二把,麥把堆時以一層一層的形式壘起來的;第三是把一堆堆青稞馱在牛馬的馱子上,一般情況下一邊可馱五至六堆青稞,十至十二堆為一馱;第四是割好的青稞上架時,由兩個男人和一個小孩完成,一個大人朝麥架上扔,另一個大人在麥架上架青稞,小孩按一次遞一對麥把的形式,傳遞給往麥架上扔的人,這時候,扔青稞的人和架青稞的人相互對起歌來,扔麥者:“喔,編好的麥把扔了上去。”架麥者:“扔上來的麥把像藏馬雞飛上來?!本瓦@樣,以一問一答的形式高唱起來,遠處收割青稞的人們聽來十分悅耳,同時也深受鼓勁。 當青稞架到麥架頂尖處時,架青稞的人為防止雨水浸濕,所以,要架成馬鬃狀,且要在架子的最高處插把青稞麥把。架完后,口中念著:“?。≡柑镏械纳裣刹灰獪粼谔镏?,請來到青稞架的頂上!來吃牦牛肉,來喝青稞酒。酥油茶敬上,青稞酒供上,來祝福豐收,愿神戰(zhàn)勝一切!”當青稞收割完全結(jié)束時,人們都要來到麥場里收拾收拾,慶祝一番。 打青稞 當初冬季節(jié)來臨之際,建塘、洋塘草原上的藏家人開始忙碌著準備打青稞。“青稞從麥架上放下來的樣子,就像清純的泉水從閘門里放出來一樣;麥場上打青稞的情景,就像英雄格薩爾激烈戰(zhàn)斗的場面;女人們在風中揚青稞的樣子,就好像水中掀起陣陣浪花一般;篩好的青稞裝在皮袋里的樣子,就像英雄男兒砍斷了的板筒整齊無比?!泵窀柚邪汛蚯囡膭趧訄雒?,用非常形象的比喻簡單而明了地描述出來。 在過去,建塘、洋塘草原上的藏族農(nóng)民所使用的打青稞的工具是一粗一細兩根長短不一、樹種不一的木棍。木棍的一端用麻繩拴在一起。粗的一根叫“打瑪”,細的一根叫“打西”,“一母一子”之意。把麥架上的青稞放下來之后,再把麥穗一端折斷,放在麥場中央,再由兩人或三人或四人圍著打。一般來說,四人以上由于節(jié)奏不合,故不能組合,人們一邊唱著“哦,啊拉,哨拉,用力打,使勁打,側(cè)邊打,中間打,頭注意,手注意”的《打麥歌》,一邊圍著青稞轉(zhuǎn)了起來,打青稞時發(fā)出來的“嘭嘭”的聲音節(jié)奏感很強,聲音十分悅耳,場面也十分壯觀。 篩青稞和揚青稞是婦女的活,當需要揚青稞時婦女們口中噓噓地吹了幾聲,風就刮了起來,這叫做“喊風”。也怪,這種呼風的能力,只有婦女們才有,而且也只有在麥場時才能“喊”到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