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功 在香格里拉有一群人叫江邊人,其實不止香格里拉,德欽、維西乃至麗江也有。世世代代生長在金沙江邊的人,在生命里深深地印上了金沙江的烙印。 據文獻記載,元朝以前,金沙江一線是吐蕃和南詔勢力交錯、爭搶拉鋸的地方,至于勝負,兩地的說法不一。直到“元跨革囊”后,大家成了天子腳下的臣民。明朝那些年,麗江木氏土司政權依朝廷故,勢力漸長,據說達到了西藏芒康,于是木天王的故事在金沙江邊廣為流傳。 1936年,紅二、六軍團從這里跨江北上,始有革命火種傳播,蕭克將軍在此留下了“遙望玉龍舒麟甲,會師康藏向北方”的詩篇。在紅軍渡江時,很多江邊人為紅軍提供了幫助,紅軍也在江邊人的心里播下了革命的火種。后來為云南解放事業(yè)立下汗馬功勞的邊縱,有很多是江邊人。我家伯父就是邊縱成員之一,據他回憶,在解放保山的戰(zhàn)斗中犧牲了不少江邊人。 江水彎彎東流去,歷史煙云終散盡,但歷史在金沙江邊這片土地上,在江邊人身上印下了深深的烙印。由于地處西南兩個最大的割據政權交界處,這里的人就有了各種苦難,打勒阿撒米的故事講述著情感的苦難,趕馬調吟唱著背井離鄉(xiāng)的苦難,形成了江邊人謹小慎微的性格特征。同時,江邊地處茶馬古道要道沖,人們學會做小生意,于是有了商人的狡黠和錙銖必較,但由于謹小慎微,卻沒有形成有影響力的大商號,人們沉醉在江邊如畫的田園生活中,只是想著給過往的馬幫提供點馬草馬料賺點小錢,父親小時便有割草賣的經歷。 多民族的融合給這里帶來了文化的多樣性,有學者認為,比田園風光更有吸引人的是這里多元的文化。流動的人口便帶來了文化的流動,大理的雕花格子門、麗江的雞豆涼粉乃至四川的麥芽糖和江南的米花糖在這里都能找到。藏傳佛教的酥油燈和道教的洞經音樂,納西族的東巴和傈僳族的尼扒乃至彝族的畢摩共同維護著江邊人的心靈世界。江邊人歷來重視文化,由于交流,江邊人深知文化的重要性。今天在文化屆、教育界、新聞界活躍著許多江邊人,這也是注重文化的結果。 馬克思說:“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苯吶耸巧稑拥娜?,只能說一言難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