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網(wǎng)訊 (通訊員 楊洪程) 維通二級公路正式通車運行后,維西縣群眾從縣城開車到怒江州蘭坪縣通甸鎮(zhèn)只要90分鐘,約3個小時就可到麗江,3個半小時就抵達大理,實現(xiàn)了從“顛心路”到“舒心路”的轉(zhuǎn)變。 是機緣巧合,更是茶馬古道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古今握手,到箐口塘游玩,可以看到一個古今握手的奇特景象:維通二級公路十二號橋和箐口塘龍騰橋同窗。 慶福是大理到維西再進入西藏的一個古老驛站。如今,在維西縣慶福村河西白族老人頭腦中還深深地刻著關(guān)于箐口塘和茶馬古道驛站的記憶。慶福過去叫箐口塘,在維西縣史志中還有箐口塘的記錄。箐口塘為什么橋多?一言以蔽之,交通之需!由此,我們能想象出當年箐口塘驛站的繁忙景象。 在河西白族老人的記憶里,新中國成立前,箐口塘驛站的繁忙留給百姓的是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新中國成立后,群眾翻身做主人,箐口塘80%以上的傈僳族群眾從原始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后來,箐口塘改名為慶福,意思為慶祝幸福生活。 “黨指幸福路,勤開致富門?!边@是書寫在慶福村大海子村民小組村口牌坊上的對聯(lián),也是傈家山寨大海子群眾脫貧攻堅實踐的真實寫照。茶馬古道上的馬鈴聲消失在歷史煙云中,舊的箐口塘十二橋不見了,新的箐口塘十二橋在新時代熠熠生輝。黨的精準扶貧政策架起慶福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新的幸?!笆颉?,慶福村鄉(xiāng)村旅游業(yè)、中藥材產(chǎn)業(yè)鼓起群眾的“錢袋子”。銀路連接東西,金橋溝通南北。像慶福一樣,茶馬古道舊貌換新顏,以傈僳族為主的維西各族群眾一步跨百年,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yǎng)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結(jié)束了傈鄉(xiāng)大地千百年來絕對貧困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