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 重要的生態(tài)功能 下面 我們一起看看 光明日報記者張勇眼中的 納帕海國際重要濕地保護是如何的 “一只、兩只、三只……哇!有30多只黑頸鶴!”記者站在納帕海濕地西岸,瞪大了眼睛數(shù)濕地中的黑頸鶴。黑頸鶴揚著修長脖頸,紳士般來回踱步,黑白相間的羽毛猶如優(yōu)雅的燕尾禮服。記者悄悄走近拍攝,黑頸鶴并不慌張飛走,而是邁步離開,始終與記者保持100米左右的距離。如今,在云南迪慶州納帕海濕地,每年都會有數(shù)量眾多的黑頸鶴飛來棲息。 “1984年成立保護區(qū)時,一級保護動物中黑頸鶴只有61只,黑鸛只有幾只。近幾年,在這里過冬的黑頸鶴增至320只左右,黑鸛達416只,成為國內(nèi)黑鸛種群最大、最集中的越冬地和遷徙停歇地。原來納帕海沒有白尾海雕,現(xiàn)在有近百只,這就是保護的成效。”納帕海省級自然保護區(qū)管護所所長陳志明告訴記者。 納帕海,藏語意為“森林背后的湖泊”。西面的石卡、時卡、辛雅拉三大雪山巍然聳立,山頂白雪皚皚,山腰森林密布,山腳湖泊波光粼粼,各種水鳥隨波浮游,水邊淺灘上黑頸鶴、黑鸛等美麗大鳥或踱步或低空飛行,遠處草叢中不時可見一匹匹駿馬、一頭頭牦牛在低頭吃草。更遠處的草原邊緣,是一個個藏族村莊和一排排高大的青稞曬架。雪山、草原、湖泊、候鳥、牦?!瓑验熍c秀麗融為一體。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