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俠,南北朝時期河東解(今山西運城)人,本名裴協(xié),西魏文帝大統(tǒng)三年(537年),因參加東、西魏沙苑(今陜西大荔)之戰(zhàn),作戰(zhàn)勇猛,文帝為他改名為“裴俠”。 三國曹魏尚書令裴潛,河東聞喜(今山西運城聞喜)人,是裴俠的九世伯祖。曹操平定荊州時,裴潛歸附曹操,并出任丞相府軍參謀。歷任三縣縣令,后入京,任丞相府倉曹掾、代郡太守,后任沛國相、兗州刺史。曹丕繼位后,出任散騎侍郎、魏郡太守、荊州刺史等職。魏明帝時,裴潛出任尚書、太尉軍師、大司農、尚書令、光祿大夫等職。曹魏正始五年 (244年),裴潛去世。裴潛臨死前,給家人留下遺言,命喪事從簡,因此裴潛的墳墓中只置備了一個座位和幾件瓦器,其余一無所有。裴潛去世后被謚為“貞侯”。 裴俠認為裴氏清廉公正的傳統(tǒng),始于裴潛,因此他很仰慕這位先祖,并撰寫了《貞侯潛傳》,記述裴潛廉潔奉公的事跡,以使裴家的子孫后代學習和仿效。裴俠還把文章抄錄了很多份,送給裴氏宗親。裴俠的族弟裴伯鳳、裴世彥當時都擔任丞相府佐,兩人看了裴俠寫的文章后,找到裴俠,譏笑、勸告他說:“人生仕進,須身名并裕。清苦若此,竟欲何為?”裴俠回答道:“清廉是為官之本,節(jié)儉是修身之基。我安于窮困,并不是為了追求虛名,只是想要立志自修,同時也怕辱沒了先人廉潔的名聲?!弊宓芘岵P等人聽了裴俠的話后,都慚愧地走了。 西魏文帝大統(tǒng)十二年(546年),東魏權臣高歡西伐,志圖關中,直逼西魏要塞玉壁(今山西運城市稷山縣)。高歡以高官厚祿招誘鎮(zhèn)守大將王思政,王思政命長史裴俠代為復信,裴俠復信中的文字氣勢壯烈。后高歡屢攻不下,得病退兵。裴俠因守玉壁有功,出任河北郡(治所在今山西運城平陸)太守。 裴俠在河北郡守任上,躬履儉素,愛民如子。當時,河北郡舊例有漁獵者三十人、男丁五十人供郡守驅使。裴俠上任后,厲行節(jié)儉,悉令免除舊例,他說:“以口腹役人,無所不為也。”裴俠于是遣散了專門負責太守伙食的漁夫、獵夫和專供太守役使的壯丁共六十余人。后又用丁役費買了官馬,幾年后,馬匹繁殖成群,衙門辦事方便了很多。裴俠離任時,卻一無所取?!侗笔贰づ醾b傳》記載,裴俠雖然身為郡守,每天吃的飯菜只是些豆、麥和咸菜等。因此,河北郡吏民沒有不懷念他的。當地百姓甚至編成歌謠傳誦:“肥鮮不食,丁庸不取,裴公貞惠,為世規(guī)矩?!?/p> 有一次,裴俠和其他刺史、郡守一同在朝堂上,謁見宇文泰(北周太祖)時,宇文泰命裴俠獨立一邊,然后對其他牧守說,裴俠清慎奉公,為天下之最,你們誰能與他相比,也可走過去,同他站在一起。眾郡守都默然不語,無人敢與裴俠比肩而立。字文泰于是厚賞裴俠,朝野上下都嘆服裴俠的清廉品行,稱贊他為“獨立使君”。 裴俠后來生了重病,臥床不起,大臣宇文貴、申征等人去探望他,發(fā)現裴俠生活清苦,屋舍不避霜寒,回去之后,就向明帝稟報。北周明帝宇文毓感嘆裴俠的清貧節(jié)儉,下旨替裴俠家蓋房子,并賞賜良田、農具、糧食等物。當地士紳都以裴俠為榮。 (本文摘選自圖書《畫說廉政》) (來源:山西省圖書館宣傳推廣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