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之美。 ?張志平 文/圖? 進入雨季,整個云南仿佛都沉浸在對野生菌的期待與興奮之中。作為一名基因里攜帶著大山密碼的彝人,對野生菌有一種執(zhí)著和狂熱,這種執(zhí)著與狂熱,不僅僅是因為野生菌的美味,更是源于與大山精靈深深的情感聯(lián)接,世世代代的傳承使得對野生菌的喜愛深深融入血液中,成為一種難以割舍的情懷,鐫刻著家鄉(xiāng)的味道和記憶。無論走到哪里,野生菌總能勾起我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和眷戀,這種情感紐帶使得我對野生菌的執(zhí)著與狂熱更加深沉。 德宏的雨季五月中旬如約而至,兩三場雨后,基因里的巡山密碼催促我去與山間精靈邂逅。我和朋友們懷揣著興奮與期待,踏上了巡山征程。雨后初晴的陽光熱烈而燦爛,山林仿佛被大自然施了一場奇妙的魔法,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在山間小道上,空氣中彌漫著青草和泥土的氣息。 “觀山探菌”是每一位彝人基因里攜帶的本能,觀山脈走勢,判日照陰陽,辨草木疏密,就能初步判斷野生菌的有無。沿蜿蜒的山路一路攀爬前行,兩旁的樹木郁郁蔥蔥,像是為我撐起一把把綠色的大傘,微風(fēng)拂過,樹葉沙沙作響,仿佛在演奏著一曲山林的樂章。到了“菌窩”,我開始仔細地尋覓著野生菌的蹤跡,眼睛在草叢中、樹干旁不停地搜索,生怕錯過任何一個小小的驚喜。突然,我發(fā)現(xiàn)了一處枯葉凸起,憑經(jīng)驗,枯葉下肯定是一窩菌子,輕輕地扒開枯葉和浮土,一窩牛肝菌赫然出現(xiàn),將它摘下,放在手心,感受著它的柔軟和濕潤,嗅著它特有的幽香,心中便涌起一陣難以言喻的喜悅,這是我今天的第一個收獲,雖然它不是什么珍貴的品種,但卻讓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慷慨。 “菌窩”是多年巡山所遇的野生菌“根據(jù)地”,每次巡山都收獲頗豐。野生菌在陰涼的灌木林下、腐朽的樹干旁、濕潤的草叢中悄然生長,多與枯葉和環(huán)境色相似。我小心翼翼地走著,眼睛不停地搜索著周圍的地面,生怕錯過任何一個隱藏的寶貝。驚喜不斷出現(xiàn),形狀各異的菌子逐一被“探”出,有的菌子像是一把小巧玲瓏的傘,精致而可愛;有的菌子則有著獨特的形狀和顏色,讓人驚嘆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邊欣賞著它們的美麗,一邊仔細地辨別著哪些是可以食用的,哪些是有毒的。可食用野生菌大多顏色樸素,菌褶一般質(zhì)地均勻,常有獨特的香氣;而毒菌往往顏色鮮艷,菌褶可能顏色鮮艷,或有斑點、條紋,質(zhì)地不均勻,菌柄基部有菌托、菌環(huán),一般氣味怪異,有刺鼻、腐臭或辛辣等氣味,但也有例外,需要認真鑒別。我小心地將可食用的菌子采下,放入籃子里,仿佛收獲的是一份份珍貴的寶藏。 云南的野生菌一般分為四類,第一類為碗狀類蘑菇,如牛肝菌、蔥菌、見手青系列,是每年雨季的急先鋒,多在第一波出土;第二類為傘狀類蘑菇,如雞樅菌、青頭菌、紅菇、奶漿菌等,在雨水充沛時大量生長;第三類塊狀類蘑菇,如松露、馬皮泡菌、虎掌菌、羊肚菌、干巴菌等,在雨季后期緩慢出現(xiàn);第四類寄生類蘑菇,如香蕈、木耳等,連天雨后多會在枯木上生長。走進山林深處,繼續(xù)前行,又發(fā)現(xiàn)了許多不同種類的野生菌,多為類碗狀類牛肝菌系列蘑菇。 中午時分,找了一個陰涼的地方匯聚休息,品嘗帶來的食物,分享各自找到菌子時的精彩片段。在這片寧靜的森林中,享受著大自然的美景和寧靜,感受著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 小憩后,繼續(xù)前行,又發(fā)現(xiàn)了許多不同種類的野生菌。雖然籃子已經(jīng)裝滿了菌子,但巡山的興趣依然不減。在全過程中,我感受到了山林的寧靜與祥和,這里沒有城市的喧囂與浮躁,只有自然的聲音和氣息環(huán)繞著我。我沉浸在這片寧靜之中,讓心靈得到了片刻的休憩與放松。 不知不覺,太陽漸漸西斜,帶著滿滿的收獲,緩緩下山,回望那片山林,心中滿是對大自然的感恩與敬畏。 回到家后,等候多時的家人和朋友迫不及待地對野生菌把玩拍照,分享收獲的喜悅。將菌子辨認分類,品質(zhì)優(yōu)良的菌子清洗干凈,作為晚餐烹飪的主菜,部分品相稍好的菌子分人打包,品相差的切片晾曬。整理完畢,男人們開始飲酒歡娛,女眷們邊編發(fā)美圖邊精心烹飪每一道野生菌菜肴,或炒、或燉、或煮,只為品嘗那獨特的鮮美滋味。 圍坐在一起,品嘗著自己親手采摘的野生菌,享受著野生菌帶來的美味盛宴,感受到了一種無與倫比的滿足感。 雨季,巡山之旅,不僅讓我收獲了美味的森林精靈,更是一段難忘的記憶,永遠留在心間。雨季,讓我們走進大自然,感受它的魅力和神奇,與野生菌來一場美麗的邂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