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東鄉(xiāng)人),官至宰相。王安石拒賄 王安石雖貴為宰相,卻生活簡約,且“不溺于財利酒色,視富貴如浮云”。他為官清廉的事跡很多,甚至連攻擊他的政敵,也不得不承認(rèn)他“素有德行”、“平生行止,無一污點”。 王安石善于詩文,一個地方官以為他肯定喜愛“文房四寶”。為投其所好,那人給他送去一方名硯,并當(dāng)面對他說:“這方硯少有!”王安石問:“好在哪里呢?”那人答曰:“這硯臺石質(zhì)又細又密,只要呵一口氣,就能得水磨墨?!蓖醢彩豢诰芙^,笑吟道:“我有個習(xí)慣,寫字前必先取水磨墨。你這硯臺就算能呵得一擔(dān)水來又如何?”對方見狀,不得不帶著硯石羞愧地溜之大吉。 他擔(dān)任宰相期間,得了氣喘病,大夫開的藥方中,有一味是紫團山人參,但是這種藥走遍京城也買不到。有位官員聽說此事,就送了一些過去,可是他堅決不受。有人勸他說:“你的病要此藥才能治好,何必拘泥于這些小節(jié)呢?”他回答說:“我這一輩子沒吃過紫團山人參,不也活到今天?現(xiàn)在就算不吃它,還能立即死去嗎?” 有一次患大病,王安石以為自己將死,就把住宅捐給寺廟。但并未死,就另租別人的房子住。廉能生威,這在王安石身上是得到驗證的。他大權(quán)在握時,也很少有人敢于巴結(jié)奉承他。有個官僚叫鄧綰,曾為王安石的弟子和女婿求取官職,王安石就將此事公開,并宣布為鄧綰的“罪過”。 他清廉到幾乎嚴(yán)苛的程度,在當(dāng)時追求名利的官場中,格外顯得難能可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