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今有一部電視劇轟動一時,它叫《大秦帝國》,其中有一段高潮部分,就是秦孝公昭告天下,發(fā)出求賢令后,商鞅入秦不受舉薦,深入秦國獨下民間,走訪秦國,體察秦人疾苦,大獲感觸;從而提出因地制宜的法家強國之說,才方顯大才本色。這正如我們一個有才華的年輕干部,只有深入基層“接地氣”,才可能把理論聯(lián)系實際,才會有所作為。 在提拔年輕干部時,學識雖重要,但實踐更重要,我們大多人才或者說剛畢業(yè)學生,如果僅在工作崗位上,通過招考就進入領導崗位,雖然在知識領域他們有一定的儲備,但卻缺乏實戰(zhàn)經驗,到了基層就會有一種無從下手,有力無處使,不得民心,給民眾一種“書呆子”的感覺,使人們失去信心,基層建設失去活力;但如果我們換一種方式,他們能在考上領導崗位后,能到基層鍛煉一兩年,而不是直接主持日常領導工作,那肯定會有截然不同的改變。年輕的領導往往帶來的是新思想、新理念,他們呢有干勁,有朝氣,有才華,但缺乏與群眾打成一片的能力,他們急需一種基層經驗和“接地氣”的環(huán)境,才能從根本上改變他們思想,只要深入基層鍛煉才能使他們知道基層群眾所思、所想,才能讓他們知道明了一些基層民眾所急需待解決和改善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書”不是死書,學到的知識能“活”起來,真正把它與我們基層建設相結合,學以致用,真正做出一些為民務實的政績。 俗話說:“橘化為枳 南橘北枳”,人們也常說樹挪死人挪活,不同的環(huán)境會造就不同的人才,如果我們年輕干部或者領導都能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作決策時候,不是天方夜譚,能做到實干興邦,這就是最好的群眾路線。(州法制辦 曲豐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