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家學說曾留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經典語句,通俗的解釋是:直接給人魚能幫助人們解一時之饑,卻不能解長久之饑,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教會需要幫助的人學會釣魚的方法。這句話被廣泛的應用在教育界,呼吁教師注重教學中授以學生學習方法。筆者認為,道家留下來的經典學說除了在教育界備受推崇外,對于當下國家的扶貧工作也有莫大的指導意義。 ?由于我國是發(fā)展中國家,各個地區(qū)的發(fā)展參差不齊,仍舊是世界上貧困人口很多的國家。作為農業(yè)大國,農村人口居多。筆者作為一名基層公務員,就從工作和生活的環(huán)境為出發(fā)點,淺談扶貧工作。 以往的扶貧工作,我們更多的將重心放在給予困難群眾物質幫助上,相信很多部門都會在工作之余或者逢年過節(jié)積極到部分貧困地區(qū)或者單位聯系的扶貧掛鉤點慰問困難群眾,給予他們一些基本的物質幫助,例如發(fā)放糧食、食油,又或者是給予他們棉被、衣物等,雖然這是黨員干部有所作為的體現,是黨員干部心細困難群眾的有益嘗試,我們應該予以提倡。同時,這也是黨員干部、機關工作人員有了深入基層的機會,了解基層的文化形態(tài)、風土民生,潛移默化中拉近政府與人民的距離,建立良好的關系,密切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雖然我們提倡給困難群眾一些基本的物質幫助讓他們渡過眼前的困境,但是越來越多的案例說明,解一時之需不能解一世之需。在報紙雜志上看到諸多移民搬遷村寨、貧困村莊發(fā)展舉步維艱,盡管得到政府的救助,也很難走出貧困的局面。這應該讓我們反思,改進扶貧方法,幫助困難群體徹底走出困境。 我們黨不乏立足現實、勤懇工作,帶領地方致富的優(yōu)秀共產黨員,而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不怕艱苦,實事求是,根據地方實際擬定發(fā)展目標,帶領人民探索共同致富道路,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也深深的觸動了我們每一個人。 筆者從自己的工作崗位出發(fā),了解近幾年來單位的扶貧事跡,從最初的給予困難群眾基本的物質幫助到近年來為他們建設黨支部活動室,扶貧范圍已經擴展到精神領域。扶貧已經不再局限于發(fā)放慰問品,而是積極幫助地方建設飲水管道和人畜驛道,推廣大棚蔬菜種植,因地制宜,積極為地方爭取經濟價值較高的油橄欖種植產業(yè)。多效并舉,不僅拉近了與人民群眾的距離,也使貧困村寨逐漸走出貧困陰影,共謀致富道路。這就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扶貧嘗試。 筆者堅信,在扶貧的道路上,只要我們敢于創(chuàng)新、積極實踐,立足地方實際,多效并舉,定能取得更好、更理想的成績。(迪慶州委編辦 和秋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