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紅軍作家陳靖在中甸 陳靖將軍在上橋頭村。 作者采訪陳靖將軍。 陳靖,1918年出生于貴州黔南翁安縣,苗族。16歲參加紅軍,隨紅軍長征,并以爬雪山過草地的親身經歷和見聞,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文藝作品,是著名的紅軍作家。其代表作有《紅軍不怕遠征難》、《金沙江畔》等。陳靖2002年去世。 今年是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我想起了紅軍作家陳靖將軍三十多年前重走長征路的往事。于是,我找出了塵封多年,紙面已經發(fā)黃字跡了草的采訪本,一頁頁地翻閱著有關陳靖將軍重走長征路在中甸期間活動的圖片、文字記錄。從密密麻麻的字里行間,老紅軍陳靖的形象由遠而近向我走來。他步伐穩(wěn)重,精神矍鑠,年近古稀之年的將軍,走起路來依然腰板挺直,腿腳不抖,仍保留著軍人的氣質和風采。1987年5月底6月初,正是中甸高原繁花以錦百靈歡唱的美好季節(jié),陳靖將軍重走長征路來到迪慶州首府中甸。我以新聞記者的身份,隨將軍走在獨克宗古城的石板路上,尋訪當年紅二、六軍團在中甸休整時的臨時指揮部藏公堂(現在已建成紅軍長征博物館),沿著當年二六軍團長征的路線,到位于金沙江畔的中甸縣尼西鄉(xiāng)的上橋頭村。一路上聽將軍操著地道的貴州方言,講述他親身經歷的長征故事,重溫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的滄桑歲月,祭拜犧牲在這里的紅軍將士。如今將軍人已遠去,但音容笑貌猶在。 陳靖 16歲那年,賀龍率領的紅二、六軍團經過他的家鄉(xiāng)貴州翁安縣,他參加了紅軍,不久就跟著紅軍踏上了萬水千山的漫漫長征路。陳靖從小性格活潑開朗,能唱會跳,在一次部隊聯歡活動中,他演唱了一支當地民歌,賀龍看了陳靖的表演,覺得這娃娃有才氣,點名讓他到了紅軍宣傳隊,任務是表演節(jié)目,書寫標語,從事部隊宣傳鼓動工作。入伍前陳靖只上過兩年學,文化水平不高,全靠在實踐中邊干邊學,一邊行軍,一邊編排表演節(jié)目,書寫、張貼標語,在長征路上創(chuàng)作了很多受紅軍戰(zhàn)士歡迎的說唱、小品等文藝作品,后來成為著名的紅軍作家。 1986年9月,陳靖以接近古稀之年的高齡,攜妻帶子,沿著紅軍三個方面軍的5條長征路線開始了重走長征路的壯舉。1987年5月29日,陳靖重走長征路到達迪慶州首府中甸(今香格里拉市)。故山重步,故水重溯。老將軍沿途傾聽各族人民的心聲,思索、領會和進一步認識萬里長征的重大意義,尋覓某些隨著時光的消逝已經淡忘了的東西,深思當年紅軍堅毅不拔的斗志的思想根源;同時了解紅軍長征經過的地區(qū)人民生產生活的變化,建設與發(fā)展。出發(fā)之前,賀龍元帥的女兒賀捷生聽到陳老要重走長征路的消息,專程到總政招待所看望陳老,給陳老送了三件禮物:一套賀龍的紀念郵票,一盒為防止突發(fā)心臟病時服用的急救藥,還有一盒人參。這位長征時還不滿周歲被稱為最小長征戰(zhàn)士的紅軍老戰(zhàn)士,滿懷深情地對陳老說,代我向當年長征路上一路背過我,抱過我,用自己的干糧喂養(yǎng)過我的叔叔、兄長和阿姨們,特別是長眠于萬水千山的先烈們深深地致謝和致敬。很多老戰(zhàn)友也來為他送行,囑咐他一定代表老紅軍向沿途的各族人民問好。 在中甸期間,陳老參觀了當年紅二六軍團的臨時指揮部中甸藏公堂,走訪了剛成立不久的中心鎮(zhèn)老年協會,并與老人們座談,共敘往事,講述長征時期爬雪山過草地的艱難歲月。他說,紅軍留下的精神說千道萬,一句話,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千難萬險無所懼,不怕流血犧牲。那才是長征精神的核心,是革命前輩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他希望各族人民弘揚革命前輩的精神,繼承紅軍的光榮傳統(tǒng),把老年協會辦成精神文明建設的場所,做青年人的榜樣。在中甸期間,陳老接見了當年紅軍過中甸時掉隊的湖南籍紅軍戰(zhàn)士王寶才。王寶才因患病掉隊后,落籍在中甸,當過奴隸,后來娶妻生子,在這里居住已是第三代。陳老緊緊握著王寶才的手,感慨地說,我們走到今天不容易啊,要多多保重,晚年幸福。 6月1日上午,暖暖的陽光灑在格桑花盛開的納帕草甸,陳靖將軍在黨政軍領導和迪慶州黨史辦同志的陪同下,前往當年紅軍路過的中甸縣尼西鄉(xiāng)上橋頭村。這里地處橫斷山脈的金沙江畔,來自雪山的崗曲河從這里匯入金沙江。在上橋頭村,陳靖接見了當年為紅軍帶過路的謝阿堂老人。他站在村頭的崗曲河邊,抬頭仰望河對岸白云繚繞的山峰,肅穆沉思,那里曾經掩埋過紅軍將土的尸骨,他們把生命中的最后一滴血灑在這里,將軍指著對面高聳的山崗說,紅軍過這里的時候,在這里打了一仗,紅軍參謀長湯福林和三個紅軍戰(zhàn)士就在這次戰(zhàn)斗中犧牲。在上橋頭村一戶藏民家里,將軍席地坐在火塘邊的墊子上,與主人拉家常,女主人斯諾卓瑪把一個精致的繪有龍鳳吉祥圖案花紋的糌粑盒,斟滿酥油茶的銀碗擺在陳老面前。陳老喝著酥油茶,津津有味地吃著糌粑。還讓陪同他重走長征路的老伴和兒子也嘗一嘗。酥油茶、糌粑的味道。他說,這糌粑很好吃呵!提起糌粑,陳老又想起了紅軍長征時的往事。過雪山草地時,沿途荒無人煙,幾天吃不到東西,他餓得頭暈眼花,走路抬不起腳。是一個藏族老阿媽給了他一坨糌粑,他吃了,精神才漸漸得到恢復,身體也才有了點勁。他激動地說:“是酥油糌粑救了我,是藏族群眾的關心支持,讓我們走出了雪山草地”。雖然語言不通,但是人民群眾用心、用行動來幫助、支援紅軍。在上橋頭村,他走到崗曲河邊,在“紅軍橋”留影,那是紅軍與當地武裝激戰(zhàn)過的古戰(zhàn)場資納臘。當時在國民黨欺騙宣傳下,寺廟土司、頭人相互勾結,企圖阻止紅軍北上。他們利用居高臨下的有利地形,滾石、向紅軍開槍。陳靖親眼看到一個接一個的紅軍倒在血泊中,連長肖學志就在這次戰(zhàn)斗中犧牲。最后紅軍打退了當地武裝的阻攔,順利進入了四川甘孜境內。為了銘記紅軍長征過上橋頭村的歷史,紀念在這里英勇犧牲的紅軍指戰(zhàn)員,當地政府出資在紅軍經過的崗曲河上建起了一座鋼索吊橋,并取名為“紅軍橋”?!凹t軍橋”三個字格外醒目。陳老走在紅軍橋上,觸景生情,想起當年的那場戰(zhàn)斗,懷念戰(zhàn)友之情由然而生。他說,土匪埋伏在山頭的亂石中,利用有利地形以巖石作掩護,向山下的紅軍射擊、滾石頭。他們的槍法準呵,我們紅軍戰(zhàn)士有的當場犧牲、有的負傷,鮮血灑滿崗曲河兩岸。這些都給陳老留下了很深的記憶。后來陳老以這段經歷為基本素材,創(chuàng)作了小說《金沙江畔》,并改編成電影。電影《金沙江畔》反映紅軍長征過民族地區(qū),尊重當地宗教信仰,執(zhí)行民族政策,團結宗教上層,保護藏民,順利通過雪山草地的故事。 當天,陳老還驅車橫跨金沙江上的“伏龍橋”,到德欽縣奔子欄鎮(zhèn)習木閣村藏民五七家做客。主人按照藏民的生活習俗,向陳靖一行敬獻哈達,盛情款待遠方來的客人。陳老十分感慨地說,紅軍長征爬雪山過草地,忍饑受凍,生活十分艱苦,是沿途的藏民把自己舍不得吃的青稞面給饑餓的紅軍,把牛羊皮送給紅軍取暖,支援紅軍,使紅軍戰(zhàn)勝險惡的環(huán)境,克服難以想象的困難,順利通過了人煙稀少的雪山草地。 6月5日,陳老應邀為中甸地區(qū)州、縣級機關干部、職工、學校師生作報告,講他重走長征路的線路,重溫重走長征路的艱辛歷程,回顧紅軍長征的歷史背景,過雪山草地的苦難經歷。紅軍大部隊4月25日分別從石鼓、巨甸等渡口渡過金沙江,翻越海拔四千多米的雅哈雪山,陸續(xù)進入中甸藏區(qū)。中甸雅哈雪山是紅二六軍團萬里長征中翻越的第一座雪山;中甸也是紅二六軍團第一個進入的藏族地區(qū),第一次與寺廟僧侶打交道的地方。紅軍嚴格執(zhí)行民族宗教政策,尊守群眾紀律,得到了僧侶和藏民的信任。中甸歸化寺和藏民給了紅軍很多青稞、酥油和牛羊,為紅軍順利過雪山草地北上抗日提供了物質基礎和精神準備。有的老百姓參加了紅軍,有的當向導,有的當翻譯,為中國革命作出了貢獻。紅軍在中甸停留的時間最長。中心鎮(zhèn)公堂是紅二、六軍團的臨時指揮部,賀龍等軍團首長在這里召開會議,指揮組織整訓、籌糧、接待客商僧侶,總結爬雪山的經驗教訓,分析形勢,鼓舞士氣。中甸會議,為順利通過雪山草地北上抗日打 下了物質基礎和克服各種困難的精神準備。陳老在講話中說,寫中甸會議,不要提傳達中央精神。當時二六軍團已和中央失去聯系,一直到了四川甘孜才聯系上,可以提傳達紅軍總部的精神??偛颗c中央不能劃等號,二六軍團長征是總部的要求,總司令是朱德。陳老說,紅軍過中甸這段歷史有特殊意義,與其他地區(qū)不同,長征途中在這里休整,住的時間最長;在干巖房打了一仗,仗不大,犧牲了不少同志,流血很多,一個團政委犧牲了;上橋頭資納臘那次戰(zhàn)斗有三個戰(zhàn)士中彈身亡,指揮戰(zhàn)斗的師參謀長高麗國陣亡,3個戰(zhàn)士受傷,有的還活著。紅軍走過的地方都留下了很多故事傳說,我們應該珍惜,加以收集整理載入史冊。民間故事是百姓的家史,生命力最強,群眾喜聞樂見容易接受。不要看不起民間故事傳說。《三國演義》其實就是一部農民家史。建議你們編一本《紅軍過中甸的故事》。要寫好兩部歷史,一部是民史,一部是官史。寫歷史要寫出自己的特色:北渡金沙江、過中甸雪山、紅軍與宗教發(fā)生關系。這些都值得大書特書。過藏區(qū)人煙稀少,氣候惡劣,有些地方人跡罕至,走半天看不到一個村莊,吃不上一點東西。沒有堅定的信念、毅力是不行的。我當時是紅二六軍團宣傳員,年紀小,任務是每到一地書寫標語,表演節(jié)目,從事部隊宣傳鼓動工作。我記得過中甸時寫的標語內容是:紅軍是過路,北上抗日、紅軍是藏民的朋友等。這次重走長征路,我接觸了一些藏族老人,他們對紅軍很有感情,有的老人一提到紅軍就忍不住流淚。迪慶州對紅軍長征過中甸這段歷史很重視,做了很多工作,我很欣慰。要把這段歷史寫好,用長征精神推動新長征。我作為一個紅軍老戰(zhàn)士,長征老兵,希望迪慶州黨政軍相互配合,下功夫把紅軍過中甸這段歷史寫好。 陳老講到,紅軍離開中甸,進入四川甘孜境內,到了得榮。沿途光山禿嶺十分荒涼,半天見不到一戶人家。于是有人問,這是什么地方?他們到了得榮,還不知道腳下就是得榮,還問,到得榮還有多遠,有人回答,得榮就在你屁股下面。中甸給我留下的印象很深。一九三六年五月,紅軍是在中甸和得榮途中度過,這一路,特別是進入得榮以后,生活很苦,也最危險,死人最多。 五十年代初,陳老根據自己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親身經歷,創(chuàng)作了《紅軍不怕遠征難》、《金沙江畔》等小說,反映紅軍長征過藏區(qū)期間,嚴格執(zhí)行民族宗教政策,尊重當地風俗習慣的故事。陳老說,電影《金沙江畔》的主要素材取自中甸和得榮金沙江沿線的長征路上,其中的一些情節(jié)就是發(fā)生在我身邊,自已親眼所見。陳老是親身經歷過萬里長征中屈指可數的紅軍作家之一。 1987年6月5日晚,迪慶州民族歌舞團為老紅軍陳靖一行專場演出。正式演出之前,報幕員首先朗誦了致紅軍親人的歡迎辭。歡迎辭聲情并茂,文采飛揚感人至深,我將原文照抄如下: 1936——1987,半個世紀過去了??墒牵鹕辰煽诘牟浀媚?;雅哈雪山的冰雪記得你;大小中甸草原的格桑梅朵記得你;中心鎮(zhèn)經堂記得你,紅軍,我們的親人,窮人的隊伍。迪慶,這片多情的土地怎能把你忘記!藏、漢、彝、納西、傈僳各兄弟民族怎能把你忘記!半個世紀前的那個春天!紅軍隊伍來到中甸,冰雪化了,草地綠了,花兒開了,藏民笑了。 1936——1987,半個世紀過去了,我們的紅軍親人又回來了!親人啊,請接受高原兒女飽含深情的敬意!讓我們在鐮刀斧頭旗幟的指引下,為祖國、為人類,再走幾次二萬五千里! 熱情洋溢的致辭,表達了迪慶各族人民對紅軍親人的無比思念之情,紅軍的光輝業(yè)績永遠銘刻在迪慶各族人民的心中??梢愿嫖繉④姷氖牵斈辍皺M斷山,路難行”,你曾經走過的沼澤地,荒山禿嶺,羊腸小道,如今一條條五彩路環(huán)繞,一座座高樓林立,今非昔比。長征路上百花艷。迪慶各族人民正以“紅軍不怕遠征難”、“而今邁步重頭越”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斗志,正在奮勇前進在新的長征路上?。ê图?/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