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成在线免费视频|久久久久成人国产免费|亚洲成a人片4444|初尝人妻少妇中文字幕XX|久久综合婷婷噜噜综合网站|粉嫩小泬无遮挡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午夜无码AV天美传媒|欧美日韩专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家在金沙江邊

來源:香格里拉網 作者: 發(fā)布時間:2013-10-30 10:06:07

家在金沙江邊,那是我一生的宿命。金沙江是我的骨血,千百年過去,它一路蜿蜒,水流跌宕洶涌。它在我家門口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拐彎,然后南流向東,匯聚成滾滾長江。

家的確切方位是香格里拉縣上江鄉(xiāng),位于長江中上游地區(qū)。雖然沒有見過唐古拉山脈主峰格拉丹冬雪山以及沱沱河,但我想它們就像家鄉(xiāng)的雪山一樣美麗。

很多我們的父輩一輩子也沒有見過大海,他們見過的最大水流就是相依為命的金沙江,那是祖祖輩輩的根與魂,多少年來,家鄉(xiāng)人事已非,但風物依舊,像大浪淘沙般,越發(fā)彰顯出它恒久的魅力。

家鄉(xiāng)的名字叫蘇普灣,有近百戶人家,是典型的納西族村寨。說起來還真有趣,蘇普灣的漢名叫士旺,是上江鄉(xiāng)五個行政村之一。漢族、納西族、藏族、傈僳族、彝族等各民族兄弟姐妹,從江邊、壩區(qū)、二半山區(qū)到山區(qū)立體狀分布而上。從江邊開始,一直沿著河谷兩岸,像打開的折扇依次居住。從站在最高的彝族區(qū)和傈家山寨向下鳥瞰,逶迤綿延的大山,被悠悠長長的金沙玉帶纏了起來。三山五嶺里的各族群眾依山水而居,用山歌呼喚著牧群,以打跳陪伴著火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世代代以自己的方式,過著田園牧歌般的生活。這里的人們生性率真,淳樸憨厚,可以掏出心窩子跟你交朋友。

清風明月,山水無痕,田園里播撒的五谷雜糧,房前屋后的豆棚瓜架,婚喪嫁娶中的民風遺俗,來自農家小院的風味小吃……一切像一朵朵剛剛探出墻頭的小花,隨時誘惑著你的神經。

每年仲夏,田地里麥香陣陣襲來,粘合著燥熱的風。牛群禁不住太陽的炙烤,紛紛泡進江邊的綠洇塘里,豬羊也躲到了樹林和江畔的觀音柳叢中。偶爾掠過一陣山雨,那是最愜意的時候。也正是每年的這個節(jié)令,是“哄魚”的最佳時機。許多人隨便拿來幾根細線,一頭拴上蚯蚓,另一頭捏在手中,光膀赤腳踩進水中。拿了盆子放在水面上,拴了蚯蚓的細線一放進水流中,馬上就會有魚兒來咬魚餌。順手一提,魚兒就抓到手了,哄魚就這么簡單,十分有趣。

大江兩岸酷暑難當,但戴了涼帽、草帽、竹籬的大人小孩,三五成群,一字排開。數百里江畔,楊柳輕拂,山歌震天,歡聲不斷,像趕集一樣熱鬧,惹得過往的路人停下腳步,心癢癢地想看個究竟。魚兒們好像也習慣了這樣喧鬧的場面,爭先恐后地前來觀看。魚餌越多,它們就越高興似的。頑皮的小孩更是忘乎所以,忘記了大人的喝斥,光溜溜地一個猛子扎進江水里,大家潛在水里玩起了捉迷藏,不時逮逮人們的光腳,有時還會捉起幾尾小魚來,然后在沙灘上灑上一些江水,邀三喊四地玩耍起來。不到半天時間,收獲多的已經裝滿了盆子。趕緊上岸,在江邊沙灘上用雙手刨出一個洞,等洞里滲滿了江水,就把魚全部倒進去。為防止魚兒蹦跳,四周再砌上鵝卵石,然后又輪番作業(yè)。從日出三竿到月上柳梢,很多人好像忘記了饑餓似的,直至傳來隔壁鄰居和家人一次次的呼叫,才戀戀不舍地滿載而歸。

回到家里一看,收獲的戰(zhàn)利品還蠻多,有江鰍(土語又叫小鋼鰍、鮀羅花)、石巴子、小飛魚、小白魚(江魚)等,大多數主要以鮀羅花為主。一家人紛紛聚到一起,七手八腳,熟練地加工起魚兒來。用清水把魚清洗一遍,大魚用刀開膛破肚,小魚只要用雙手捏住頭尾兩端,用力一擠,腸肚自然被擠出來。殺好魚,腌制片刻,燒旺火塘里的火,在鐵三腳上架好鍋,放上一些臘油,待鍋里冒出濃濃的油煙時,就把魚盡數倒進大鐵鍋里。一邊用清水涮了裝魚的盆子,把水倒進鍋里,放好剁碎的辣椒。蓋上鍋蓋煮上五六分鐘后,揭開鍋蓋,用鏟勺從鍋底慢慢將魚翻個身,一二分鐘過后,撒上切細的小蔥即可出鍋。

阿嘖嘖,一鍋湯汁如牛奶芳香四溢的江邊辣子魚就這樣做好了。在這樣的季節(jié),家家戶戶時時有魚肉的飄香,那種香潤濃酥、細滑柔辣的味道,只叫你把舌頭也想吞進了肚子里。如今,煮魚的方法花樣翻新,有清湯、麻辣、煎炸等等,但始終趕不上活水煮活魚的鮮味。帶上鑼鍋家私油鹽茶米和江邊辣子,找來幾個大點的鵝卵石當鍋槍石。燒好野火,一邊煮飯,一邊舀來江河水煮魚,主味作料只需要幾包鮮紅細長的江邊干辣椒,加上煮熟烤黃的鑼鍋飯,我的感覺中,那味道賽過所有的人間美味。因為鮀羅花刺魚小骨脆嫩,富含鈣、蛋白質等營養(yǎng),可以嚼碎吞咽,自然成了老弱病殘孕婦和小孩最原生態(tài)的滋補品。在沿江一線,哄魚成了村寨里的人們閑暇之余最大的一件趣事,這種方式比看電視劇和喝酒還來勁。

除此之外,用竹篾編制而成的搟網(又叫蝦耙)搟魚、下纜鉤、刷白掉、接魚耙等等也別具情趣。

冬天的金沙江畔顯得格外寒冷,凌厲的寒風像一把冰刀子,割得人的臉生疼。但再寒冷,男人們也總是不厭其煩地上山砍來山竹、栗木和樹杈,妯娌們搓好麻繩、麻線,不分晝夜地編織魚耙。

先把結實精細的山竹棍加工成六七尺不等,然后,像做竹簾一樣,用粗細不等的麻線把精挑細選的近百根竹棍編織好,就變成了一床底寬尖窄的魚耙簾。然后根據魚耙大小,砍鋸好木墩,加工好栗木棒和樹杈,再削上木楔子,做一個木榔頭,這樣,就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

家鄉(xiāng)的河道、岔河(金沙江水小岔道)邊,到處都是拉運修筑魚耙的繁忙身影。大家看好不同地段的水流域,先在淺水邊一錘一錘地釘上木樁和樹杈,然后在旁邊加上木楔子,為了更加牢靠,再往木樁、樹杈的根部堆上鵝卵石,把栗木棒架在樹杈上,就變成了一個底寬尾窄的梯形床架。放好魚耙,并在木樁根部放好木垛門,用繩索固定在木樁上,鋪上一層平整的鵝卵石,再把魚耙四周固定拴牢,便大功告成。

為了能夠捕獲到魚,就要砌好水埂,加大水流量,讓游動的魚順著水流跑到魚耙里,大家七手八腳,順著木垛子的兩邊堆壘石頭。遠遠望去,長長短短的水埂把岔河分割成了大大小小的“哈尼梯田”。因為魚耙的跌水坎上有一道木垛子,當地人叫“水門”,魚群順著快速的水流游落進耙中,就像跑到網里一樣,沒有辦法再游出去。為了防止大魚蹦跳出去,人們又想了一個絕招:在耙上蓋上樹枝和棘刺,既可遮擋捕獲的魚兒不受太陽曝曬,又可預防調皮的小孩和旱獺來偷魚。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金沙江里的魚群種類繁多,當架好魚耙收工的時候,魚耙里已經落滿了大大小小的魚兒。主要有小崗鰍、石巴子、飛魚、江魚、小白魚等,望著這些美味,人們早已忘記了刺骨寒冷的江水,紛紛撿拾著裝進系在腰間的小竹籮。家家戶戶都會把吃不完的魚兒晾曬起來,到過年過節(jié)的時候做成油炸魚、酸菜魚、清蒸魚等獨特的江邊風味,味道別提有多美了。

閑空時在江里“下纜鉤”:一根幾十米長的麻線上,相距二三尺的距離,拴著同等長的魚線魚鉤,等魚鉤穿好蚯蚓、飛蛾、吹蟲等誘餌,一頭尾線固定在江邊淺灘的大石頭上,另一頭線拴住一塊小石頭,逆江丟進水中,約半個小時就可以收一次纜鉤,上鉤的魚兒一串串的,變成了繩上的螞蚱。

“蝦耙”類似于魚耙的制作方式,但“搟網”都用劃得像細絲的篾竹編制而成,入口用一根木柄固定,網被握攏變成了一個撐開的巨型網兜狀。重量很輕,單手就可以舉起來。拿著搟網來到江河灘邊,舉著搟網踩進沒膝的水里,把搟網慢慢放下,踩動腳下的石頭和雜草,慢慢拉著搟網退到岸邊,雙手將搟網的木柄向上用力一提。嗬!網里總會有大小不一的魚兒在活蹦亂跳。走到岸上,把搟網輕輕一抖,魚兒全部落到沙灘上。

每年夏天,家鄉(xiāng)的金沙江兩岸,茂密的柳樹林遮天蔽日,草木葳蕤,波濤洶涌。村里老老少少的男人,紛紛在家門口的溝邊草坪上挖好“蛐鱔”(蚯蚓),或在河溝里找來“魚虱子”(又叫吹蟲),腰系小竹簍,頭戴草帽,拿上各自制作的魚竿,一展身手。數百里的江河沿岸,到處都是垂釣的人群。無論釣到多少,釣魚只是一種情致,一種家鄉(xiāng)人對生活的享受。

在打魚撈蝦的那些日子里,是柔情的金沙江水承載著我們的歡樂時光,讓流年的記憶,鐫刻著小家庭的大溫暖,捂暖了金沙江畔的人家。從責任田里一步步走來,讓懵懂的我們越過歲月的柵欄,慢慢地長大成熟。 洪耀輝(納西族)(未完待續(xù))

責任編輯: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