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家的角落里,放置著一臺古銅色的縫紉機,它穩(wěn)穩(wěn)地站在那里,渾身散發(fā)著一股時間久遠的氣息,印象中我家一直就有這臺縫紉機,它伴隨了我整整二十多個春秋。 聽媽媽說當(dāng)年嫁給爸爸的時候家里很簡陋,只有兩張床,一臺縫紉機,一臺電視,甚至都沒幾套像樣的家具,床是用家具隔開的,縫紉機就放在床的旁邊,原本簡陋的屋子,顯得特別擁擠。 媽媽二十歲左右曾當(dāng)過學(xué)徒,學(xué)過縫紉技術(shù),這在當(dāng)時是一門吃香的手藝,加上那時結(jié)婚縫紉機是必備的四大件,閑來無事,媽媽便喜歡縫縫補補,不僅縫好了破爛的衣服,也給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一點樂趣。 住在我家隔壁的阿姨也會用縫紉機,有一段時間,她攬了一個活兒——縫制棉衣,步驟很簡單,就是要用縫紉機把衣服的每一部分拼接起來,每做好一件棉衣都能補貼家用,媽媽許是看到這點,不久也加入了縫棉衣的陣營。 那幾個月里,媽媽起早貪黑,縫紉機被她用得得心應(yīng)手,整個縫紉過程一氣呵成,流暢自然,有時甚至不需要用眼去看,全憑手上的感覺,她的一只手按著還未成型的棉衣,另一只手順著縫紉機的針頭擺弄著,不一會兒,一件洋氣的棉衣就在媽媽的巧手下成型了,唯一可惜的是,雖然媽媽做了很多套衣服,有時甚至一個晚上就做成好幾件,但終究沒有一套是屬于自己的。 縫制衣服看上去輕松,但是由于當(dāng)時家里條件差,放縫紉機的地方只安了一個瓦數(shù)不太高的白熾燈,夏天天黑得晚,倒不受什么影響,媽媽可以借著太陽的余暉趁早把棉衣做好,如果時間拖長,白熾燈的光即使再微弱,也會招惹來各種小飛蛾小蟲子,它們像是約好了一樣,紛紛爬到了白熾燈邊“納涼”,擋住了視線不說,媽媽既要操縱縫紉機又得趕走這些四面八方“聞光而來”的飛蟲,費力程度可想而知。 冬天縫制棉衣是件苦活,因為冬天棉衣的需求量大,接到的活多了,人有事沒事就坐在縫紉機前,腳一步也沒離開機器,手還要跟著縫紉機的運轉(zhuǎn)不停地轉(zhuǎn)換著棉衣的角度,自然也就疲憊許多,我常??吹降厣隙褲M了做好的棉衣成品。 媽媽就這樣用她的縫紉機,在昏暗的白熾燈下編制了無數(shù)件不屬于她的衣服來彌補家用,把我的生活照顧得井井有條,把我送進了學(xué)校,讓我領(lǐng)略了許多課本上學(xué)不到的情懷和感動。 如今,家里的白熾燈全換成了LED燈,縫紉機不再流行也不復(fù)往昔的輕盈,提早步入了“中老年”行列,但我媽并沒有閑下來的意思,只要左鄰右舍找她縫磨破了的舊衣服或者更改不合適的新衣服,不管多忙,母親都會放下手里的活兒,精心替他們量體裁制,縝密的針腳里蘊藏的全是媽媽的柔情密意,也縫進了她的良苦用心。 時間流轉(zhuǎn),相對于物資豐富的今天,踩著縫紉機度過的日子已漸行漸遠,但那些老物件陪伴我們歷經(jīng)生活的艱辛,給我留下的記憶永不磨滅。?(曾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