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植物鴿子花。 傈僳族文化發(fā)祥地的標志——音節(jié)文字 到葉枝旅游,游覽哇忍波故居,了解他所創(chuàng)造的傈僳族音節(jié)文字,是一項重要內(nèi)容。 1900年,哇忍波出生在葉枝鎮(zhèn)政府駐地北部8公里的新洛米俄巴村。哇忍波自幼家境貧寒,常隨其母親勞動或外出逃荒度日。10歲至12歲時,曾跟隨巫師學過東巴、尼扒,掌握了一些念經(jīng)祈禱、占卜和祭祀鬼神活動的知識。13歲時父親病故,家里只好將一塊干地典當來治喪,作為典當契約的是一塊刻著三轉三道記號的木板,意思是日后用三塊銀元贖回。后來哇家去贖地時,對方強詞奪理按自己的意圖解釋木刻的符號,結果使哇家白白損失了一筆大錢財,這事對哇忍波觸動很大。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多,他萌生了由自己來創(chuàng)造一套本民族文字的想法。 1923年10月17日,哇在麥田里撿回一塊質地細軟的滑石片,便拔下別在氈帽上的縫衣針,試著寫畫文字符號。此后,哇每天堅持寫寫畫畫,對創(chuàng)字進行深入思考,解決難題,歷經(jīng)6年之久,寫滿12本文字符號,終于創(chuàng)造出了傈僳族音節(jié)文字為流傳方便,哇忍波還將所創(chuàng)造的文字編成 長短不一而又大致押韻的291句按順序寫下來,便是教學用的識字課本。教學時,哇先領大家讀音,待讀熟以至完全背誦后,再一字一句地教學生對照著讀寫字形。音節(jié)文字的推廣,主要在民國十八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初的一段時間。這套文字在社會上流行之后好長時間,尚無一個確定的名稱,直至建國以后,著名語言學家羅常培等著的《國內(nèi)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字概況》對它作了評價,并就其有關問題全國范圍內(nèi)進行廣泛的研究后,指出:“這是一種音節(jié)文字,沒有字母,一個形體代表一個音節(jié)”。 傈僳族音節(jié)文字主要在葉枝、康普及巴迪、白濟汛范圍推廣,掌握文字的有300余人。該文字計有近千字。一篇文字讀寫順序是:從左往右讀寫,不分段,不提行,從頭至尾一氣進行下去,不用任何標點,讀時按文意停頓。 傈僳族音節(jié)文字在社會上推行之后,人們把它作為記錄語言的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廣泛應用,直至建國以后,有的生產(chǎn)隊還用它記工分、帳目,有的地方甚至將它用于寫對聯(lián)、廣告。1983年以來,還有人將它寫成條幅,參加州縣舉辦的書法藝術展覽并獲獎,但它最大的功績,在于以它為載體保存了一批珍貴文獻資料。葉枝一帶的傈僳族中,本來就保留著許多歷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哇忍波作為當?shù)丶捞靸x式的第20代主持人,用自己創(chuàng)作的音節(jié)文字記錄了24部祭天古歌,現(xiàn)部分收藏于迪慶州民族博物館內(nèi)。這些史料還涉及天文、歷法、神話等方面,其中繪有的三幅八卦太極圖,以12生肖標示方位,而運行方向則與現(xiàn)在普遍流傳的太極圖相反,經(jīng)研究認為,這種八卦圖是從羌人繼承下來的,它同樣能夠表示季節(jié)的變化。傈僳太極圖的發(fā)現(xiàn),對于探討先天八卦的方向及太極圖在天文學上的意義,均產(chǎn)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哇忍波保存下來的文獻中,有一本《一年天氣情況測算結果》的小冊子,用12地支標月份、以鼠月開頭,豬月結尾,與我國古代歷法中的“周古建子”相同。文獻中的神話傳說,記錄了開天劈地,宇宙洪荒洪水泛濫及人類起源的故事,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本民族的古老傳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