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院長、云南省香格里拉研究會副會長李志農在香格里拉講壇上的主題發(fā)言: 援藏是我黨民族工作的重大舉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的集中體現,援藏干部作為援藏工作的主要承擔者和落實者,是援藏的中堅力量,對西藏及其他涉藏地區(qū)的社會經濟發(fā)展做出了歷史性貢獻。我們運用口述史方法對1951-1978年間進入并扎根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的援藏干部展開研究,總結其群體特征和“進藏—建藏—留藏”歷程。 解放初期的迪慶百廢待興,“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殘余嚴重阻礙著社會穩(wěn)定和經濟發(fā)展,恢復生產、維護穩(wěn)定是當務之急。在黨中央“廣大青年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號召下,1951-1978年“長期建藏”政策背景下的扎根式援藏干部多以政府有計劃地委派(選派、選調)或自愿報名等形式進入迪慶。來到迪慶的干部呈現“多民族、多省份”“行業(yè)分布廣”“文化程度高”“杰出人才多”“援藏意志堅定”“居藏時間長”“融入程度深”等群體特征。 基于訪談材料,根據進藏時間和從事行業(yè)劃分,我們把1951-1978年間的迪慶扎根式援藏干部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從迪慶解放至1957年自治州成立前,為全面解放迪慶、鞏固新生政權進入迪慶的軍人、民族工作隊和土改工作隊成員。第二類是1957年自治州政府成立后,為加快政權建設和地方發(fā)展,經由組織調配或主動申請而來的黨政干部和專業(yè)技術人員。第三類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響應“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號召,來自省內外的初中、高中(中專)或大學(大專)畢業(yè)的知識青年。 變革社會制度,鞏固新生政權。在迪慶和平解放后的近十年時間里,土地改革順利進行,農奴制徹底廢除,各族百姓翻身成為土地的主人,民眾的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地少數民族被壓迫、被歧視的歷史徹底結束。在這一過程中,最早一批扎根式援藏干部作為黨聯系群眾的紐帶和橋梁,和當地各族群眾一道共同參與、見證了迪慶社會制度變革的歷史,為社會發(fā)展提供了穩(wěn)定團結的政治環(huán)境。 支援經濟建設,奠定物質基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進入迪慶的財貿、工程技術和科技援藏干部以發(fā)展經濟、改善民生為目標,認真貫徹落實黨和國家對民族地區(qū)的扶持照顧政策,幫助當地各族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迫切問題、發(fā)展民族經濟、完善基礎設施,一批批援藏的技術人才充分發(fā)揮優(yōu)勢,建成了迪慶州的第一條瀝青路、第一座水電站、第一座鋼混結構的橋梁、第一條自來水管道…… 讓改革發(fā)展成果惠及當地各民族,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發(fā)展社會事業(yè),激發(fā)內生動力。面對解放初期迪慶州社會事業(yè)建設滯后、人才匱乏的局面,“長期建藏”背景下進入迪慶的援藏教師和醫(yī)生以深厚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恪守盡職、務實工作,為迪慶現代醫(yī)療和教育事業(yè)奠定了堅實基礎。另外,他們通過在實踐中培養(yǎng)本地人才,為迪慶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人力資源和人才基礎,促使迪慶社會發(fā)展動力實現了從外援性向內生性的轉變。 援藏干部與當地各族群眾的“四個與共”,有助于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共同體理念和中華民族史觀。前有第一批援藏干部“每到一個地方,先接洽當地的土司、頭人,給每家每戶送救濟物資和藥品,與老百姓交朋友、融入地方生活、宣傳黨的民族政策” ,后有70年代末80年代初扶貧工作隊“為了使村民早日脫貧,跑遍州府和基層,想方設法籌集扶貧物資及款項,最終實施‘三扶五通三改三?!拿撠氁?guī)劃” 。扎根式援藏干部和當地各民族一起為推動迪慶社會經濟發(fā)展而不斷加強合作互動,他們在促進解放、帶動改革、鞏固穩(wěn)定、發(fā)展生產中發(fā)揮了特殊力量,在長期的工作生活中形成了緊密聯系、相互依存的共同體。他們在實踐中最大限度凝聚人心、匯聚力量,與當地各民族共建賴以生存發(fā)展的美麗家園,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歷史觀在民族地區(qū)的深厚積淀。 援藏干部與當地各族群眾的深度交融,有助于生動詮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深厚歷史積淀。援藏干部的生活史就是一部生動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史。一方面,援藏干部扎根式援藏干部通過一系列實踐,使原本充斥著壓迫、剝削和對立的民族關系轉變?yōu)閳F結友愛、互助合作之關系。另一方面,援藏干部深度融入地方社會,基于共同生活、共享民族文化、共同開發(fā)建設,扎根式援藏干部與當地各民族一起在參與經濟建設中獲得幸福感、在參與政治生活中獲得認同感、在參與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獲得融入感和歸屬感,形成一種共生、共融、共享的共同體圖景。 援藏干部踐行與延續(xù)的“老西藏精神”,有助于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袄衔鞑鼐瘛笔菍Α疤貏e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zhàn)斗,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內涵的高度概括,既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也是偉大建黨精神的生動寫照。扎根式援藏干部在迪慶長期高寒缺氧、條件艱苦、物資匱乏的條件下,依舊堅持以邊疆為家,扎根雪山高原,克服多重風險挑戰(zhàn),以海拔高、境界更高的擔當精神擔負起重要責任,其建藏實踐是對“老西藏精神”的延續(xù)和深刻詮釋。直至今日,援藏干部的故事依舊在迪慶高原廣為流傳,其中蘊含的精神品質依舊鼓舞著各族人民堅定信念、凝聚共識,共同構筑共有精神家園。 援藏干部建藏實踐中蘊含的豐富思政資源,有助于為“五史”學習提供生動素材。扎根式援藏干部通過一系列的幫扶政策和舉措,有效保證了迪慶和平解放后的社會穩(wěn)定和經濟發(fā)展,推動形成統一的政治制度認同和國家認同。更重要的是,他們在援藏實踐中注重人才隊伍建設,通過傳、幫、帶等方式強化了迪慶地方社會的自主發(fā)展能力,培養(yǎng)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地少數民族人才隊伍。將援藏實踐中的先進事跡、偉大精神、輝煌成就和歷史經驗作為深化“五史”教育的生動資源,能夠引導民眾深刻領悟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等道理,進而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