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仲然的短文——《新聞是什么》,是一篇能改變思維定式的好文章。筆者認為,該文不僅闡述了“新聞是什么”的問題,而是在講一種思維方式的問題。 ?一般情況下,人們在經(jīng)驗主義和本本主義的夾攻下,會產(chǎn)生思維定式,看待事物只有一個角度、只有一種方式和方法,哪怕在某角度看不到,不會換個角度看,只會感嘆“疏林不做美”。 ?比如,一般人在回答“新聞是什么”的問題時,努力找一串詞匯和句子來表達晦澀的概念,其結(jié)果,在晦澀的詞句下面,既闡述不清問題的概念,也弄不清問題的本質(zhì)。 ?任仲然在回答“新聞是什么”之問,與鄧小平同志的“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有異曲同工之妙。當年,“什么是社會主義”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鄧小平同志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先不去糾纏“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而是著手研究“社會主義不是什么”的問題。由“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衍生出“社會主義的本質(zhì)就是解放生產(chǎn)力、發(fā)展生產(chǎn)力”論斷。這種思維方式,既跳出思維定式的泥潭,又擺脫經(jīng)驗主義和本本主義的束縛。 ?當前,在高速的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我們難免會遇到新問題,面對新問題,我們大可不必先去糾纏“是什么”的問題,而靜下心來想想“不是什么的問題”。比如,遇到一個新問題,我們先翻老問題來看看,然后否定這個新問題不符合老問題的特征。當然,不是老問題,那么我們就不能用老辦法來解決新問題。 ?《新聞是什么》的短文中,任仲然先弄清“三個不是”的問題,其本質(zhì)就是從“不是什么”的概念中找出“泥潭”所在,在回答這個問題時,能夠繞過“泥潭”,走上“正道”。 ?從某種意義上講,“不是什么”是解決“有所不為”的問題。我們從“不是什么”中,知道我們不該做什么,然后,從不該做什么中明白我們應(yīng)該做什么,在應(yīng)該做什么中,逐步找出問題的本質(zhì)和關(guān)鍵,也就是“是什么”的問題,也就是“有所為”的問題。(德欽縣委組織部?? 門閂) ? |